第12部分(第4/4 頁)
98年,他再次做出人生的重大選擇:離開平安,再度創業,加盟尚處稚嫩的泰康人壽,成為泰康人壽總裁兼營運長。
劉經綸三次創業的經歷似乎印了一句老話:“芝麻開花節節高”。倘若時光能夠倒退,劉一定屬於風投最為喜歡的一種經理人:既有實力,又有運氣。
此時的馬明哲只有41歲。
嚐到甜頭的平安,和市場上其他競爭者一樣,不顧一切地擴大市場規模,保費收入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瘋狂推進,2001年更是達到了70。03%的高增長。
但是,這場粗放式的業績爆發中,地雷也深深埋下。
1996年5月開始,中國先後8次下調了銀行存款利率,銀行存款年利率從過去的10。98%下降到最低的1。98%(1年期)。平安1997年以前所銷售的壽險預定利率高達8。8%,而投資收益率連續5年都超不過5%。當時平安累計保費收入達300多億之巨,“利差損”成為平安上市前最揮之不去的陰影。
幸運的是,1996年12月,當時還就職於麥肯錫的張子欣力促平安買進了100多億元的高息國債,減少了利差損的負面影響。然而,這些國債大多隻有3~5年期,相對10~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保單而言,這樣的救治只能緩解一時之痛,治標不治本。
這一機緣,使平安隨後不僅獲得了一員猛將——張子欣,而且使得馬明哲力排眾議請進來“洋大夫”麥肯錫,成為影響平安20年創業歷程中最為關鍵的幾個環節之一。
人保破“規”
人保也並不甘心落後。
身處市場開放前線的上海率先行動。1994年年中,首批40餘名壽險專職代理人已上崗2個月,而且“業務發展態勢良好,同時第二批代理招聘工作已經開始”。人保已經意識到,“專職代理人制度具有靈活、高效、滲透力強的特點,因此推行專職代理人制度是開拓分散性業務的有效途徑”。
不過,人保的首批代理人都已經無據可查,不知其最後的命運。
這個起點並不比平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