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頁)
盟。其低成本快速擴張的模式(例如每家分公司的籌建時間限定為兩個月,籌建小組控制在4~5人內,籌建一家分公司的投入不超過200萬元等),使得大地保險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100億元的規模。
資料顯示,2007年大地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突破100億元,達到100。7億元,同比增長58。3%,穩居市場第5位。大地保險成立4年,實現4級跳,保費收入從15億元、38億元、63億元躍升至100億元;保單年度精算終極賠付率從2004年的69%下降到2007年的60%。大地保險號稱打破了產險公司“一年發家,兩年發財,三年虧損”的“中國式怪圈”。
但是,快速擴張的惡果(所謂“低成本”不過是虛像,抵不過保費規模的快速增加)最終顯現,由於遲遲得不到資本金補充,2008年,大地保險的償付能力被曝光出現不足。
儘管模式上的小修補,可以延緩這一過程,但是無法改變根本的命運。粗放式的經營,還是不能避免對於稀缺資本的過多消耗。
其實,大地保險並不是中再系統中最早暴露的短板。
因為投資違規,第一家暴露於媒體狂轟濫炸之下的“中再系”公司是中再人壽。2003年2月,中國再保險公司工作會議上,戴鳳舉稱:“股改後集團肩負四大重任。”其中之一便是“管理好資本金,進行《保險法》規定的投資”。
不過,僅僅一年之後,中再人壽就暴露出資本金委託投資,深陷漢唐證券不能自拔的問題。這是制度設計者們沒有想到的。
2003年12月22日,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其中財政部出資39億元)成立。同一天,旗下中再財險和中再人壽掛牌。
圖9…1 資本金/分保能力不足有望放緩二線公司擴張步伐
中再人壽有一箇中西合璧的股東結構,7家股東中,除了中再(集團)公司(持股45。1%),還有國際金融公司即IFC(持股7。5%),日本的東亞再保險株式會社(持股10%),新加坡的新政泰達投資有限公司(持股7。4%),國內的福禧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0%),以及兩家民營企業——天津泰心北信醫療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0%)和上海宜利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持股10%)。
中再人壽董事長姚和真曾評價自己的股東:“IFC是對公司治理結構要求最嚴的,因此,談判進行的時間最長,也艱難。”“民營企業對再保險的瞭解不是太專業,但他們對政策、機會的領悟非常到位,認為能介入國有金融大企業的體制改造,是一種難得的機遇。”
話音未遠,2004年,中再人壽曝6億元(後追回1億多)左右的委託理財款身陷即將崩盤的漢唐證券,而其時其資本金不過8億元。
面對改制後高速增長的業務規模,中再自身的資本瓶頸越來越緊。
2004年,中國再保險集團及下屬再保、直保子公司共實現保費收入205。95億元,其註冊資本金與自留保費比已經達到1∶5。而外國的再保險公司,如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公司權益性資產,2004年分別為114億美元和94。 7億美元,他們的當年保費收入分別是131。7億美元和119億美元,自留保費佔資本金的比例也遠遠低於我國規定的1∶4。(5)
破解這一難題,還須強人,並由這位強者把中國再帶上一個前所未有的新臺階——亞洲最大再保險公司。不過,時至2003年,被戴鳳舉稱為“後生可畏”的此公尚身處中再體系之外,於宦海浮游。
連結:富豪張榮坤的保險黃粱夢
中再人壽的股東中,最為低調、同時也最受關注的便是來之上海的民營企業——福禧投資。其“老闆”張榮坤,縱橫上海政商兩道,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公開的資料顯示,2005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張榮坤以49億元財產總值名列第16名。
崛起時生猛,敗落亦生猛。張榮坤成為又一位涉獵中國保險業,最終鎩羽而歸的富豪。
2003和2005年,張榮坤先後染指中國人壽再保險公司、中國財產再保險公司和中再資產管理公司。福禧投資先後在保險業砸下近4億元,持有中國財產再保險11。03%的股權、中國人壽再保險10%的股權、中再資產管理9。9%的股權、中國保險報業股份有限公司15%的股權。
而張榮坤本人也曾擔任中再人壽和中國保險報的副董事長職位。介入中再,福禧投資達到了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