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2009年,品嚐了資本市場苦與澀,起與落之後,華安重新迴歸“常規保險業務”,常規業務哺育資產管理業務,“在保證自身盈虧平衡甚至微小虧損的基礎上,為公司的資產管理提供穩定、充足的現金流”。
12年一個輪迴!
A股上市:中小保險公司一聲嘆息
沒有比國內上市更折騰的了。
如同一個豔若桃李、冷若冰霜的美人,A股上市令中國保險行業的“老闆們”魂牽夢縈,希望抱得美人歸。入世剛一年,面對外資保險的航空母艦,快速成長的中資小舢板們明顯“底氣不足”,如何彌補資本金的嚴重不足,提高償付能力業已成為第一要務。
“中國保險第一股”的廣告彩頭,誘惑難擋。2002年,競爭者眾多。號稱完成“上市輔導期”的保險公司包括新華、太保、華泰、天安、大眾等。
媒體們紛紛將2002年命名為“保險公司上市年”,並猜測,壽險方面新華人壽和太平洋保險將是保險“第一股”最有力的競爭者;產險方面華泰財險則可能是最佳選項之一。
然而,實際的上市程序,卻漸漸變為“踏步觀望”。2001年5月,太保集團已宣佈結束了上市輔導期,成為國內第一家號稱結束上市輔導期的保險公司。
隨後剛成立6年的新華人壽也對“保險第一股”志在必得。該公司前任董事長關國亮言之鑿鑿,雖然新華不是第一個完成上市輔導期的保險公司,但新華上市輔導期已於2001年8月份結束,而且該公司上市進展在同業中最快,已上報上市申請材料,是第一家遞交上市申請材料的保險公司,且獲得保監會和證監會的認可。
公司贏利方面,新華人壽創造了一個“神話”:開業的第一年就實現了盈利。這完全顛覆了壽險公司5~7年才能盈利的國際慣例!
不僅如此,此後新華人壽年年宣佈公司賺錢,即使在擴張最為迅猛的2002年,也沒有改變。這樣的業績神話一直持續到2004年,此時新華人壽已經號稱連續八年贏利。儘管事後證明,這樣的業績的確是一個神話。
2003年6月4日,新華人壽獲得了保監會極為稀缺的一紙批文——“同意新華人壽上市”,中國A股市場上的“保險第一股”呼之欲出,這成為新華離上市最近的距離。
產險方面,華泰保險2002年上半年曾釋出擬上市公告,並稱已接受輔導期超過半年。之前,同位於上海的兩家財險公司——天安和大眾宣稱,兩公司也已於去年底(2001年)結束了上市輔導期,正積極準備上市。
大眾保險常務副董事長楊國平頗為自信,認為大眾保險連續6年盈利,有可能成為國內“保險第一股”。
不過,這也成為大眾保險此後再也無法逾越的一個高點。從發端上海、機構擴張長江三角洲、上市衝刺第一家保險公司,到出現鉅額虧損,甚至商談出賣自己的股份。大眾保險10年的發展軌跡好像一條拋物線,令人唏噓。
向下的拐點出現在大眾宣佈完成上市輔導兩年之後。2003年,快速擴張,基本完成長江三角洲佈局的大眾保險突然出現了1。3億元的鉅額虧損。虧損中,不僅保險業務出現鉅額虧損,而且投資業務也出現罕見的負收入。
根據大眾保險2003年的損益表,當年承保利潤為―1。17億元(2002年承保利潤為2557萬元),同時投資虧損為1573萬元(2002年投資收益為1052萬元)。這樣雙虧損下,總計虧損1。27億元,扣除所得稅之後,淨利潤虧損為1。28億元。
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出現鉅額虧損,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而當年的當事人已經物是人非。原董事長已經辭去職位,剩下的高管們更願意選擇三緘其口。
但是,一份監事會檔案或許為揭開其中的謎底。該檔案稱:“(2003年)實現了業務快速增長,機構建設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完成了江浙滬的布點格局的基礎上跨出了走向全國的第一步。”
但是“經營結果與年初預算存在較大的差距,應當引起公司高度重視的是規模增長速度過快、內控管理呈現薄弱、險種結構不合理、成本控制缺乏力度、分支機構虧損仍在擴大等問題”。
大眾保險後繼乏力。
正當各中小股份制保險公司為爭做“保險第一股”而喧囂不已的時候,真正的大鱷們卻在上市之路上急行。國內產壽險龍頭老大——國有獨資的中國人保和中國人壽開始了上市前的大變革:股份制改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