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品過多、激烈的價格戰、高昂的分銷成本以及高居不下的賠付率。據悉,由於中介渠道(如汽車經銷商、房地產商)佔據了財險公司銷售的主導地位,因此保費的30%被中介商所吞噬。銷售渠道過於單一,導致不少利潤流向中介機構。
但是,剷除毒瘤卻可能要保險公司的命。
“當然,車險產品本身並不是毒瘤,但由於車險業務是孳生毒瘤的母體,剷除毒瘤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傷及業務本身。毒瘤不斷蠶食著華安本就不健康的軀體,試想,如果賠付率達到80%,加上高額的手續費、退費和運營成本,綜合成本至少在130%以上,這種業務意義何在?”
華安提出來,“要求分公司對80%以上賠付率的業務全部砍除,力爭實現車險盈利”。
不過,調整的結果令人並不滿意。“大半年過去了,2006年底,實踐證明剷除車險業務毒瘤在某種程度上是失敗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些毒瘤就像割韭菜一樣,割了又長。”
2007年1月6日開始,華安實施徹底的規範經營,華安的車險、財產險、人身險等業務必須嚴格遵守保監會“15%”和“4%”的規定,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其他外部成本和費用處理方式。
剷除車險業務毒瘤,實施徹底規範經營,都是一種“放棄”,壯士斷腕之後,李光榮尋找華安的生存空間。“萬店計劃”成為華安新的突破口。2007年,華安出臺以建設連鎖式營銷服務部為標誌的營銷變革戰略。不得已發力直銷,是李光榮對於現有保險營銷體制的慘痛反思。
“自20世紀80年代末,‘保險代理人’制度建立以來,保險市場形成了以中介代理為主體的營銷體制。更為致命的是這種銷售體制是以‘手續費’、‘退費’等赤裸裸的金錢利益作為聯絡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紐帶,在‘拜金主義’影響下,中介隊伍的趨利性催生‘手續費’和‘退費’逐步蛻變成帶有濃重洗錢色彩和灰色收入性質、侵佔保險人和被保險人權益的非法所得。”
“以‘代理制’為主體的營銷體制,割裂了管理鏈條的兩端,形成‘兩個遠離’:即保險公司遠離客戶和保險公司總部遠離承保理賠一線。”第一個“遠離”導致保險公司喪失了市場把握能力;第二個“遠離”使得保險公司喪失風險管理能力。
於是,華安保險開始“離市場更近”,於社群中開門店。
按照華安的規劃,到2008年底,華安將在全國開設2000家連鎖門店,五年內達到10000家,即所謂的萬店計劃。
果如其然,保險連鎖店也將遍佈全國主要城市的大小社群。華安將成為中國擁有金融網點最多的金融機構,這將成為華安“萬店計劃”最為誘人之處。如果這些網點越過分業的邊界,可以銷售其他的金融產品,從“華安保險”進化為“華安金融”,其渠道價值無可限量。
但是,挑戰並不小。按照目前每個門店4~5名人員的配置,華安還面臨巨大的人員缺口。2008年上半年,華安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招兵買馬。李光榮估計,5年內將累計招收6萬~8萬高校畢業生,且計劃斥資數億用於門店員工培訓。
同時,由於分業的限制,單個門店的產品尚少,同時居民對於門店還比較陌生,短時間能否實現盈利尚不能明確。由於華安的萬店計劃,堅持以購買產權店面為主的策略,這將極大地耗費資金。據估計,華安的“萬店計劃”總共投入的資金在100億元以上。
這筆巨資從何而來,將極大地考驗華安股東們的錢袋深度。
2007年,華安期望透過“借殼上市”進入資本市場,不過這一魚躍化龍的計劃最終未能實現。同時,2008年,無比喧譁的A股市場,突然變成全球最會跳水的市場,如果熊市繼續幾年,將對華安賴以發家的理財險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這個資本市場的冬天,華安和其他公司一樣,感受到的是刺骨的寒冷。但是,這似乎動搖不了李光榮的夢想。“建設連鎖式營銷服務部是大勢所趨,這個平臺今後還要做成一個金融綜合服務平臺”,華安向“金融控股集團發展的目標不能等”。
先驅,還是先烈?
或許不管何種結局,李光榮,及其華安保險對於中國保險市場都是最為重要的標本。
2009年2月1日,農曆春節後的第一個工作日,華安保險副董事長、總裁蔡生主持新春晨會:“2009年華安將繼續堅持連營核心發展戰略,科學發展保險業務,開源節流,規範經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