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4/4 頁)
不如香港的保單”,以及內地的保險代理人業務佣金比例低於香港,而費率、稅負卻較香港為高。謝仕榮認為解決之道是“在廣東試點推出美金保單”。
一石激起千層浪。
內地保險公司普遍反應激烈,“這無異於讓地下保單合法化!”
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廣東一地進行試點後,廣東的保單與中國其他區域又會出現投資回報的差異。同樣產生新的地下保單問題,而由於不再有出入境蓋章,廣東的美金保單勢必輕易肆虐全國”。
或許連謝仕榮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簡單的美元保單提議,居然被風聲鶴唳般曲解為“地下保單合法化”。
對於這位華人保險的元老,2005年的世道何其艱難,從業至今尚未有之。
此時,有的合資公司已經佔得先機。尤其中意人壽一鳴驚人。2005年1月25日,這家公司一舉吞下中方股東中石油200億元的團險保單。
200億!佔2004年中國保險行業全年保險費的5%~6%。藉助這一天量保單的力量,中意人壽從2004年壽險公司保費排名的第14名一躍成為2005年第一季度的榜眼。而合資壽險的市場份額突破3%的天花板,飈升至20。036%。這是目前為止中國市場落入外資壽險公司囊中的最大團單,引爆團險地震。
中方股東價值和資源被市場重新認識。例如,金盛人壽“親近”中國五礦集團,將眼光投向五礦眾多的供應商和客戶;海爾紐約將分公司開到了海爾家門口青島,不再望梅止渴;海康人壽將分公司開進北京,中方股東中海油近3萬名的員工無疑是最大的誘惑。
除了牌照之爭,中宏人壽、海康人壽等潛伏多年的外資保險公司紛紛殺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合資壽險掀起新一輪擴張潮。當年剛剛把總部從廣州搬到北京的中英人壽總裁張文偉豪言:“未來三年的戰略規劃已經啟動,我們在中國要完成開設另外六家新的分公司,在20個城市開始運作。”
這是一個腳註。
中外資競爭的戰線也由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向二線城市蔓延,例如南京、杭州、青島、成都等。歲末統計,北京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