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3/4 頁)
2000年6月15日,中保康聯成立,註冊資本金為2億元,中方出資1。 02億元,佔51%股份;外方出資0。98億元,佔49%。
“憑藉中國人壽豐富的本地經驗和澳洲聯邦銀行先進的運營技術,中保康聯將托起您美好的人生。”公司簡介中的這段煽情告白,迄今為止沒有蝶化為現實,這段看似郎才女貌的婚約並沒有演繹出市場的童話。“最差的時候,可能每月只有10萬~20萬的保費收入。”
這並不意味著中保康聯沒有機會。2000年8月,中保康聯和上海銀行簽署了一紙協議,希望透過銀行賣保險。中保康聯幾乎摸到了成功的門。作為銀行保險先行者的平安,其實也是在2000年8月左右開始嘗試透過銀行銷售其壽險產品“千禧紅”,並一炮而紅。
第一個敗筆是微妙的人事安排。
根據合資的協議,中方委派副總經理、財務總監和市場總監;外方委派總經理、首席精算師和IT總監。由於中方多佔1%的股份,所以董事長由中方擔任。正是這樣一個看似公平的人事制度,悄然埋下了人事鬥爭的伏筆。
更為不祥的是,就在新公司行將開業的時候,康聯集團發生重大併購。2000年6月,聯邦銀行集團購併康聯集團。因此,最終出席開幕儀式的外方主角換成了澳洲聯邦銀行。而澳洲聯邦銀行的主業並非保險。
股東更迭絕對不是好兆頭,而高管也是創紀錄地頻繁更換。
開業後,中保康聯的第一任總經理為趙國賢,但是,就在中保康聯正式開業2個月後,即2000年10月,趙閃電般辭職。開業2個月就更換總經理,中保康聯不經意間創造了一個記錄。
情急之下,外方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於是,康聯原北京首席代表澳洲人Charles臨危受命。Charles擅長公共關係,為康聯集團贏得一張壽險牌照立下汗馬功勞。Charles領軍後,業務也是難見起色。
工作一年後,2001年9、10月左右,Charles也選擇去職。接任者為臺灣壽險界有一定聲望的陳履潔,為前國民黨政要陳誠之子。一年多以後,沒有能夠讓中保康聯起死回生的陳,也最終黯然離開。
外方頻繁換將的原因,在於沒有找到信得過的本土化的人。
不單是外方,中方的管理層也沒有能夠穩定。中方委派的財務總監和市場總監也先後選擇離去。3年後,連中方股東也要拋棄合資公司。2003年,中保康聯的中方股東中國人壽完成股份制改造,併成功香港上市,宣稱計劃上市後3年內出售合資企業的所有權益。
連結:成功的合資VS不成功的合資
從國際壽險業經驗來看,通常跨國公司在區域市場的表現並不比本地公司好。
從已開業的合資公司的情況來分析,在華較為成功的合資經營模式有以下特徵:(1)外方具有成熟的亞洲市場經驗,特別是在華人文化圈的經營經驗,如在臺灣比較成功的安泰,在香港比較成功的宏利,在中國的合資經營中都有較好的市場表現。純粹的歐洲和美國模式在這個市場並不完全適用。(2)適宜的總經理及熟悉中國市場的高管人員。按照監管部門的要求,外方選派的總經理需要具備聽、說、寫中文的能力,因而港、臺、新地區的華人成為首選。但其中一些人並不真正瞭解中國大陸,也不瞭解外方的企業文化,這樣的總經理很快就會讓中、外方都難以滿意。目前做得較好的總經理通常具有在外方多年的管理經驗,熟悉與大陸相近的香港、臺灣市場,同時也能夠很快適應大陸市場。(3)完善的業務系統、代理人培訓系統。業務系統,特別是電腦系統對公司的營運非常重要,很多的合資公司不願在系統開發上做過多投入,往往直接引入外方的系統加以調整後執行,但這種做法對公司未來的業務規模擴充套件有影響。另外,代理人培訓體系也非常重要,太平洋安泰、中宏在此方面做得較為成功。(4)明確的長遠發展規劃,減低管理摩擦,在成功的合資企業中,大都具有這樣的特質。
不成功的合資壽險經營特徵有:(1)非本土化經營模式。在已開業的合資公司中,有的公司直接採用其海外通常的模式,如歐美市場的管理方式,使得公司的管理不夠靈活,缺乏適應性的調整,在管理及市場兩個方面都不理想。(2)不適宜的總經理人選,如管理經驗不足、職業品德不好、溝通不夠是重要原因。(3)管理衝突,如董事長與總經理的雙重決策,中、高層人員的職責不清,缺乏中、外方認同的企業文化等都是那些不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