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力於關注1990年代,這已然被視為很早以前。最近有個民意調查把昆汀·塔倫蒂諾評為史上最優秀的導演。被詢問的人們顯然沒有想到愛森斯坦、福特、威爾斯或卡普拉等人。這類民意調查的缺陷就在於此。七十年代,我寫過一本關於如何做大學論文的書,這本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我在書中給出了各種建議,其中第一個建議就是永遠不要選擇當代課題。否則參考書目要麼不全,要麼根本靠不住。我建議總是選擇一個古典課題。然而,如今大多數論文都在研究當代問題。我收到過無數研究我的作品的博士論文!真是瘋狂!一篇博士論文怎麼能以一個還活著的傢伙為題目呢?
卡里埃爾?如果說我們的記憶過於短暫,那恰恰因為,這剛剛消逝的過去在催促、驅趕、打亂現在,朝向一個化身為巨大問號的未來。也許已經是感嘆號了。現在去了哪裡?我們正在活著的這個美妙瞬間,卻被不計其數的密謀者試圖從我們身上奪走。有時候,在鄉下,我一邊聽著教堂的鐘聲一邊度過這些時刻。教堂的鐘在每個小時安靜地敲響一聲“拉”,那聲響讓我們迴歸自己。“呀,現在才五點……”我和你一樣經常旅行,迷失在時間的走廊裡,在時差之中,越來越需要與這個不再可企及的現在重建聯絡。否則,我會以為自己迷了路,甚至已然死去。
艾柯?你所說的現在的消失,不僅因為從前持續三十年的時尚如今只持續三天。這同樣與我們講到的事物的過時有關。從前,你花幾個月時間學騎腳踏車,一旦學會,這就成了一件終生有效的家當。如今,你花兩星期學用一個新的電腦程式,等你漸漸能操作時,新的程式又出現了,強制一般。因此,這不是集體記憶的喪失。在我看來,這更像是現在的不穩定。我們不再活在一個平和的現在之中,我們只是在沒完沒了地為未來努力做準備。
卡里埃爾?我們處於運動、變化、更新和短暫即逝之中,矛盾的是,正如剛才所說的,我們的時代卻是一個越來越長壽的時代。我們的祖父母的一生顯然要比我們的短暫,但他們始終處於恆久的現在之中。我叔叔的祖父從前是個鄉下業主,他在每年的1月1日為來年理賬。前一年的賬目基本預示了下一年的狀況。什麼也沒有改變。
艾柯?從前我們準備“終考”,它為某個漫長的學習階段畫上句號:在義大利叫“成年考”,在德國叫“高考”,在法國叫“畢業會考”。在此之後,除了那些上大學的精英們,人們再也不需要學習。那時的世界不會改變。你學到的東西可以使用一輩子,甚至還可以教給你的孩子們。人們到了十八或二十歲就在認知層面上進入退休狀態。在我們今天,一個公司職員為了避免丟掉工作,必須沒完沒了地更新知識。這些重大畢業考試所具有的過渡儀式的象徵意義,如今蕩然無存。
卡里埃爾?你所說的情況同樣適用於醫生。從前他們畢業時帶著的家當,可以用到職業生涯結束。你說人人被迫進行無休止的學習,這也同樣適用於那些所謂的“退休者”。如今有多少老年人被迫學電腦呵?他們在工作時期顯然不可能具備這種知識。我們被判處為永恆的學徒,正如《櫻桃園》中的特洛非莫夫。歸根到底,這也許是好事。在我們稱作原始的那個沒有變化的世界裡,老人掌權,因為是他們把知識傳授給後代。當世界進入永恆的運動之中時,孩子們反過來教會父母使用電子產品。而他們的後代又將教給他們什麼呢?
說出滑鐵盧戰役所有參戰者的姓名(1)
託納克?你們剛才提到,如今很難找到可靠的工具,以儲存必須儲存的東西。只是,記憶的用途豈非儲存一切?
艾柯?當然不是。記憶具有雙重用途——無論個人記憶,還是集體記憶即文化,一是儲存某些資料,二是讓那些沒用並有可能充塞我們腦袋的資訊沉於遺忘。一種文化若不懂得過濾過去幾個世紀的遺產,就會讓人想到博爾赫斯在《博聞強記的福內斯》中的人物福內斯,那個能記住一切的記憶專家。這恰恰與文化背道而馳。文化是所有從此消失的書和其他物件的墓園。心照不宣地放棄、也就是過濾某些歷史遺蹟,同時把另一些文化元素保留在未來的冰櫃裡,有關這種現象的研究如今已經展開。檔案館和圖書館就如一些冰冷的屋子,我們把記憶儲存在裡面,以免文化空間充斥著所有這些雜物,同時又不至於徹底放棄這些記憶。在未來,只要願意,我們總是可以再把它們找回來。
一位歷史學家也許可以說出滑鐵盧戰役的所有參戰者的姓名,但中學和大學不會教這些,因為,這樣的細節沒有必要,甚至可能很危險。我再舉個例子。我們知道愷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