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看病難提些建議。
眼下,農民患病率高的原因,除了經濟條件之外,最主要的還是他們文化水平低,缺少衛生保健知識,一旦農民瞭解了衛生保健知識,增強了健康意識,懂得一些疾病防治知識,諸如消化系統的腸胃炎、呼吸系統的傷風感冒,還有農民的腰腿病等等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就可以避免或減少疾病的發生。現在,農村衛生院的醫務人員完全依靠“以藥養人”。因此,他們只有採取不合理用藥,開大處方和虛高藥價的方法,增大病人醫藥費用。這就是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源。
希望媒體更多地關注農民看病中的問題
河南省固始縣農民範合林:你們這組報道挺好,說得很真實。農村醫療機構不健全,醫術也不高明。村醫只能看感冒、腹疼之類的小病,病情稍嚴重就得上大醫院。2003年我的母親耳朵上長了一個瘤,在縣醫院住院兩天就花了4000多元。希望你們更多地關注在城裡打工的農民醫療保險問題。
山東省鄒城市農民王良國:希望你們的記者能更多深入農民患者的家庭,去了解他們因病而帶來的貧困生活。比如說你們有一些關於農民上市裡的醫院看病的文章,都是採訪患者的,我認為你們最好是陪他們一起去醫院看病,親身經歷這個過程,有更深刻的感受,相信會讓你們寫出更切合實際的報道。
山東省肥城市農民範士行:感謝你們對我們農民的關心!我希望政府更多地關注農村的醫療問題,更好地落實相關政策。
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民趙成路:看了你們關於醫療方面的報道,我覺得還需要注意一下在農村裡面的醫藥質量問題,希望有關部門在完善醫療設施、提高醫療水平的同時也讓我們買到放心藥。我覺得你們的報道可以做得更全面,因為造成目前農村的醫療問題的原因不僅是醫療系統、體制的問題,還有農民的經濟收入、負擔、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原因,我覺得還應該從這些方面去探討。
網友熱評本報
探討篇:公益性與營利性醫院該把誰放第一位(1)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有各級醫療機構30萬家,絕大多數都是公益性的。但95%以上的公立醫院實際正按照營利性的商業模式在運營。80%~90%的收入都由自己創收。
吉林省洮南市醫院始建於1946年,是集醫療、預防、保健、急診、急救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是全市唯一的一所二級甲等醫院。洮南市醫院建築面積1�16萬平方米,開放病床222張,年門診病人近10萬人次,住院病人5000人次。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洮南市醫院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程序,經歷了公益性與營利性的衝突,最終確定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與服務目標。
國家投入減少,生存壓力加劇,公立醫院把營利放在了首位
1999年,按照國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方案,洮南市醫院開始進行改革。其最大的區別是:國家投入大幅度減少,不足費用由醫院自己賺取。
面對生存的壓力,洮南市開始採取多種贏利措施。“當時,我們醫院一年的費用需要1000萬元,財政撥款只有300萬元,餘下的700萬元缺口全部需要我們想辦法。當時我們感到壓力很大。不過,也有人覺得賺錢的機會來了,既然國家要求營利,那咱們為什麼不用足政策呢?當時,醫院發生了一場不小的爭論。”洮南市醫院副院長莊麗明回憶說。
當年那場爭論的結果是賺錢的觀點佔據了上風。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新的收費標準出臺了。當時不但收費標準提高了,而且引進了許多研究中心之類的機構。不管是什麼,只要能賺到錢就行,莊麗明說。
改革舉措在經濟效益上短期內就見到了成效。在改革前,該醫院最高收入是1994年的482萬元,1999年改革的當年,醫院的收入就激增至1000萬元。醫院收入增加了,職工的工資也提高了不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人開始對此表示擔憂。原因是改革加重了病人的負擔。
有一次,莊麗明領完工資準備下班,路過門診大廳,見一位老大爺坐在椅子上抹眼淚,旁邊一年輕人在輕聲地勸他。見此狀況,莊麗明就走上前去詢問是怎麼回事。小夥子告訴她,他們是鄉下來的農民,父親有個良性腫瘤需要切除。本來打算前一年做手術,但由於手頭錢較緊就沒有做,準備攢點錢再做手術。可再來醫院,發現醫院的收費比以前高了近兩倍,準備好的錢遠遠不夠。小夥子準備借錢給父親做手術,但父親說什麼也不看病了,他不願給兒孫們添太多的負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