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得已中醫科室在萎縮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最初宿遷醫改的時候,採取拍賣的方式,所以很多縣級醫院,尤其鄉鎮一級的醫院處於一種“非理性”的投資狀態,改制後醫院經營日益艱難,加上職工的不穩定因素,有很多醫院不得不進行二次改制。據記者瞭解,在完成二次改制後,沭陽縣中醫院效益不斷增加,但該院中醫科卻完全是在虧本經營,一步步萎縮。沒有改制之前,中醫院還有一個專門的中醫病區,現在已經消失。由於科室收益下降,所以醫院原本招來的一些中醫人才慢慢都轉向西醫。
醫療費用未降反升縣級醫院漲幅大
宿遷市衛生局有關人士說,改革後的全市醫療服務價格連續5年下降。其中門診費用市縣級醫院由1999年的75�49元降低到70�19元,下降了7%;鄉級醫院由37�62元降低到27�84元,下降了26%。同時每日病床收費、出院者平均醫藥費用都是大幅下降。但記者在宿遷採訪期間,一些病人都感覺“看病比起以前貴多了”。泗洪縣魏營鄉一位農民拿著剛拍的片說,以前30多元就行了,現在已漲到180多元,你說看病貴不貴。2005年5月,江蘇省衛生廳曾在宿遷專門做過調研,走訪40多家醫療機構,發放調查表267份,抽查門診處方1065張,住院病歷42份。最終得出的結果是醫療費用沒有下降,反而上升,其中尤以縣級醫院漲幅最大。
醫生的困惑:醫院是公益性的還是營利性的?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原因篇:醫院賣了包袱甩了農民咋辦?(2)
“醫院是公益性的,是要講求醫德的,把醫院賣給企業老闆,他就會以自己的想法來經營醫院,他要以營利為目的,是要賺錢的,主要表現在藥品提價、檢查費提價、住院費提價等方面”,一位醫生說。“做個鋇餐檢查,原來是10塊,現在是30塊;骨汰注射液,零售9毛一支,醫院給病人開9塊6毛;抗宮炎片,零售2塊,醫院卻賣20塊。在醫學院讀書的時候,號召我們學習白求恩,現在醫院卻把我們當成了賺錢的機器。”這位醫生有些氣憤地說。
讀者反饋
農民愛看這樣的文章
馬立強、徐阿寶:經濟日報農村版近日推出的“透視農民看病難”系列報道,在河北省定興縣農民中引起了強烈反響。農民爭相傳看這份報紙;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先於鎮42歲的郭文說起給妻子看病的經歷,仍很傷心:“我妻子在2001年夏天查出乳房上長了一個瘤子,在縣醫院做的切除,然後拿到保定做切片化驗,是惡性的。2002年又在保定做了乳房切除手術,當時花了一萬多元。之後做化療,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在保定治了幾天,然後把藥拿回家,在村裡繼續輸液,這樣可以節省點錢。錢是省下來了,可條件比醫院差遠了,不能及時調整用藥。後來癌細胞擴散了,今年夏天她就去世了。”說到這裡他流下了傷心的淚水,“農村版上說的‘得了大病,真是看不起’,確實是這麼回事。”
車站村的陳玉書自己開了一個小診所,“現在的藥價差別很大,比如說‘感冒清熱沖劑’,知名藥廠的要九角錢一袋,一般廠子的三角錢一袋,但是藥效卻差不多。”說到看病難,她說“主要是看大病難,去大醫院掛號難,化驗費高,治療費也高,一旦做手術,沒個萬兒八千的根本下不來。農村版上說的‘一個星期都沒掛上專家號’,我經常聽人說起這種事”。
應該剎剎醫療行業的不正之風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讀者張麗:看了貴報“12元的藥,就這樣賣到了170元”,我終於找到了知音,把一直憋在心裡的話和一些真實見聞講給廣大讀者聽。
我的一位朋友是與醫院打了7年交道的醫藥銷售代表,我聽他說過,他在武漢經銷的一種藥品,拿到手上的價格是7元,而最終醫院賣給患者的是135元。那麼7元的藥何以賣到135元?據說,該藥給醫藥公司是75元,批發給醫院90元,醫院加價到135元賣給患者。原來貓膩在“藥品進醫院的過程”。正是醫療服務中這些不正之風,使醫藥費不同尋常的虛高漲。我認為要改變藥價高漲狀況,首先國家應改變定價機制,如實行醫藥分離,醫院分類管理。其次衛生主管部門及紀檢人員要下決心調查整頓,剎剎醫療行業的不正之風。
為解決農民看病難提一建議
浙江省黃岩市退休教師鮑文陸:看了貴報連續推出的“透視農民看病難”系列報道,為你們真心真意為農民服務的精神所感動。我已經70多歲,但還想為解決農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