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三線建設高峰時期,前後約7年。在這7年中,鄖陽全區每年投入的勞力在10萬人左右,佔全區勞動力的15%,先後參加20多項綜合和專項工程建設……
6
應該說,在中國汽車工業的驕傲裡,澆鑄著鄖陽人民殷紅的血汗;而東汽公司的發展又使世代貧窮沉寂的鄂西北發生了歷史性的鉅變……
十堰,沒有米歇根半島鬆軟肥沃的土地,新城市的創始人們面臨的是遍野的溝汊和山崗,除了從全國各地調遷來的三線建設大軍外,他們大多是鄂西北本地移民。他們沒有了土地,他們的土地在修大型水電工程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時淹沒了,一下子淹了近30多萬畝;這裡也沒有米歇根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當年,老托克奎維爾整天在森林裡轉來轉去,極少能透過樹林看見陽光。但這裡的森林卻在修丹江水庫和襄渝鐵路時砍光了,修汽車城時繼續砍,一下子砍了30多萬畝,森林毀損面積實際達200多萬畝。
這裡行政建制很短,很倉促。1967年6月6日,為適應建汽車廠的需要,從淹沒的鄖陽府搬遷而來的鄖陽專署,成立了一個“十堰辦事處”。
那時,專署和“辦事處”都住在蘆蓆棚裡。1969年12月1日,湖北省革命委員會通知:國務院批准,成立十堰市,歸屬鄖陽專區。市辦事機構卻依然住在蘆蓆棚或乾打壘房子裡。
1973年2月,為支援二汽建設和十堰市政建設,湖北省將十堰市升格為地級市。
那時,十堰依然僅是一個工廠,而不是一座城市。事實上,1975年1月至1982年5月長達7年的時間裡,十堰市和二汽實行的是市廠合一體制,黨委和革委會分別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稱“十堰二汽黨委”,“十堰二汽革委會”。
又過了大約20年。這座城市像突然從地底下“冒”出來似的,面對它非凡的魅力和強大的經濟實力,你會驚呼:這莫非是阿拉丁神燈的力量?
1994年10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鄖陽地區和十堰市合併。這就是今天的十堰市,鄂西北人稱為“大十堰”。
地處鄂、豫、川、陝四省毗鄰地區的十堰,昔日只是一個不足幾十戶人家的山區小村鎮。經過開放改革後幾十年的發展,不但建設成了全國規模宏大的現代化汽車城,而且建立了鄂、豫、川、陝邊界地區具有很強經濟實力的內陸城市。
早在1992年,十堰市綜合實力已名列全國城市50強的第22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居50強的第五位;地市合併前的1994年十堰市城區職工人均收入6000元,居當年全國城市之首;年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被稱為“內地深圳速度”。
這時,不僅僅是鄂西北人,整個中國都在驚呼:十堰,神龍騰飛了!
第二汽車製造廠建在十堰,38個專業廠分散在30多個山溝裡,將一個貧窮落後的山區小鎮建設成為今天擁有近50萬人的聞名全國的中等城市。如今,十堰汽車工業產值達200億元,直接帶動的工業產值500億元,累計上繳稅利100多億元,是當年投資的5倍,已與4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200多個單位建立了業務關係,將一箇中部的中等城市推向改革開放的世界前沿。
2003年,二汽運營中心、亦即總部機關遷至武漢,十堰人曾在一片失落聲中尋找新的支點——總部雖遷移,但已居世界三大卡車生產能力的載重車生產線依然留在十堰,最重要的是這座城市已經具備的現代工業素質、人文素質和生態資源。
當我乘車無數次穿越這座高樓和山林交相掩映的城市時,我的目光常被眼前蔥蘢的林冠、山嶽、花木所阻隔,進而不斷產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當我站在松杉、棕櫚、玉蘭、修竹等林木密不透風的四方山上,俯瞰眼前的“城中山”、“山中城”時,我就總是產生一種無序的奇想:這座拔地而起的城市最早是從哪兒刨下的第一鎬?從哪兒砸下的第一釺?這座中線調水源頭的城市還要創下多少輝煌?這座已被命名為“國家級園林城市”、“最宜人居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城市”,未來還有多少迷人的風景?
鄖陽:苦難而發著哲學之光的石頭(7)
無論是1991年的某一個夜晚在柳林賓館寧靜的房間,還是2005年4月在十堰市美樂大酒店,當我閱讀白天從這座城市四面八方和山水之間採訪蒐集的資料時,我都能聽到這座城市“咒語”般念著的兩句話:“依託東汽,服務東汽!”和“服務南水北調,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