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您認為彗星可能撞上地球?”
“完全可能。每年都有500多個隕星落在地球上,每天都有1000多噸隕石粉末和碎片奇*書*電&子^書落下來。”
“那只是粉狀物質,並不危險。”
老學者走近牆邊的黑板,拿起粉筆一邊寫著數目字,一邊說道:“重量為百噸的隕石進入大氣層併產生爆炸,井非無稽之談。自從1992年索瑪克勒維九號彗星與冥王星相撞之後,科學界就承認一顆彗星與太陽系的星球碰撞,其產生的能量比地球上儲存的全部核武器要強幾千倍以上。假設大氣中有一顆直徑僅為8公里的小彗星,它也足以摧毀全人類。”
“那麼這種危險是確實的了?”亞當姆斯問。
“當然!現在發現了的幾百萬個替星中,2000顆的直徑在1公里以上,有的甚至有40公里,如海爾葆樸彗星。”
亞當姆斯很想請他談談銳夫塔脫彗星,這顆彗星是不是特別危險呢?但他不敢問,心想如果編造這個鬧劇的果然是威爾菲爾德,他就會笑彎了腰。所以他僅限於提些一般性問題:
“可是這些彗星幾千年來一直按照原來的軌道執行,如果某一慧星會撞著地球,那早已撞上了。”
“可以這樣想。彗星的軌跡是按照距行星軌道的遠近不斷變化的,況且地球已經多次進入過彗尾。目前,我們至少知道有15顆彗星,直徑在1公里以上,具軌,跡將來會與地球軌道交叉!但您別擔心,凡小行星距地球太近的時候,冥王星和上星的引力就會將它吸住或改變其方向,因而也保護了地球。”
“有什麼根據?”
“人類對替星認識由來已久,例如哈雷彗星在公元前240年已有記載,羅馬人至少分辨出了9種彗星和40種小星體。”
“它們有什麼區別?”
“小星體是正在分裂的星體或簧星的分離物,即巖塊,而彗星是一個巨大的混合團,包含乾冰,氨。氮和沙礫等,其體積取決於彗核。彗星靠近太陽時,冰就溶化,氣體和矽酸鹽蒸發,變成幾百萬公里長的發光雲氣。”
他的語氣充滿感情,好像在談活生生的人。
“彗星存在已經很久了麼?”
“它們和太陽系同時誕生,由宇宙的基本物質組成,大部分聚集在比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遠5000倍的董雲中,只有某一行星經過彗雲時,才可能把某個彗星從中吸引出來。”
威爾菲爾德第三次去衝咖啡,並請亞當姆斯也來一杯。
亞當姆斯問道:“那麼銳夫塔脫彗星也是吸出來的?”
他這麼問,是想拉回正題,老學者毫不猶豫地回答:“毫無疑問。但這已是幾百萬年前的事了。”
“它會摧毀地球?”
“不會,但會造成嚴重損傷。巴爾希特計算出來的軌跡,重量都正確無誤。您沒有去看過那個隕石坑麼?那是一顆極小的彗星造成的,距此不遠。您該去看看,就會想象出那種撞擊力的規模。”
“會把一顆行星撞成幾塊?”
威爾菲爾德咕嚕了幾句,就像老師碰到了不開竅的學生。他說:“還不至於吧?要把地球撞成幾塊,就得有火星那麼大。即便不能,也足以消滅人類。”
“怎麼消滅法?”
“讓我們窒息而死。”
他語氣肯定,好像不容置疑。
“巴爾希特就是這麼說的。”亞當姆斯自言自語道。
“我已說過,此人頗得真傳。”
“您認為可能麼?”
“已經發生過了!”
“什麼時候?”
威爾菲爾德又走到黑板邊,一面說一面寫著數字:“2500萬年以前,一顆彗星把當時三分之二的生物絕滅了,其中包括恐龍。”
“我也讀到過此說,但這是一種假設……”亞當姆斯提醒他。我和大部分專家們都認為,正是彗星撞擊引發K·T,另一些專家則認為K·T是火山爆發,或經過10萬年的演變而成。”
“什麼是K·T?”
“K是白奎紀,T是第三紀的字頭,合起來代表從白聖紀到第三紀的過渡。”
“怎麼肯定這遠古時期一定發生了這種生態災難呢?又找不到蹤跡為證!”
威爾菲爾德又坐到小凳上,這是他熱衷的話題,所以講得眉飛色舞:“有蹤跡,也找得到。像所有的重大科學發現一樣,這些蹤跡也都是偶然發現的。幾年前幾個地質專家在義大利的古比奧的古老土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