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終究會水到渠成。宏基的發展歷程,就是不斷地印證這樣的挑戰哲學,在組織上不斷地創新再造。
書中提到潘總裁為了鼓勵創意,刻意營造一種“領導者包容犯錯”的企業文化,和我多年來在宏基內部喊出“幫員工犯錯付學費”是同樣的用心良苦。他採行“走動式”管理激發基層創意,並用“輪調方式”逼著高層主管再學習和創新。而我一向鼓勵“公司內部能有不同的聲音是件好事”,宏基內部開會時,可以說是“沒大沒小”,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不是無的亂放矢、為反對而反對,提出的建議必須是雙贏或多贏的建設性意見。
為了鼓勵研發人員有創新,我鼓勵他們不只在實驗室裡研發,還要走出實驗室,將創新的精神融入到生活裡。好像我們辦公桌上的茶杯,每天都是放在左手邊,哪一天換到右手邊,說不定會帶來新的心情或是新思維。從年輕時起,我的想法總是和別人不太一樣,中學
時大家想考醫科,我就不以為然;大學時同學都想出國,我也不認同,一直是勇敢地走自己的路;日後宏基自創品牌、強調人性本善、擺脫家族企業的經營模式,都與時下許多企業的做法“與眾不同”,這點我倒是非常認同潘總裁所說的“不一樣才能拿第一”。在我的經驗當中,許多事情往往在正向思考中陷入困局,運用“反向思考”,反而可以出現很多活路,有助於突破人生與事業經營的盲點。
宏基集團董事長
施振榮
4、高希均:一個“格局決定結局…
最近我常指出“臺灣有三個”:一個是陷入困境、正在力爭上游的“公家”臺灣(Public Sector);一個是內外受逼、無商不“艱”的“企業”臺灣(Corporate Sector);一個是無處不在、活力旺盛的“義工”臺灣(Non…profit Sector)。
在無商不艱、經濟不確定的大環境中,臺灣就必須要靠各種產業的企業領袖不斷地冒險、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突破,為自己樹立聲譽、為企業賺取利潤、為經濟注入衝力。
傳統產業中的王永慶、高畫質愿、劉金標,高科技產業中的張忠謀、曹興誠、林百里,正是這些典範。可惜,在先進國家中佔領導地位的服務業,在臺灣一直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此刻在保險業中終於冒出了一個受人注目的人物,那就是ING安泰人壽總裁潘燊昌。這位
以提倡3C———變動、挑戰、機會(Change、Challenge、Chance)
出名的保險奇才,目前正卯足全力,要“複製臺灣經驗到大陸”,再為他的公司,在中國開闢另一片遼闊的天地。
(二)
潘總裁與其他企業領袖最大的不同,就是敢“與眾不同”。“Do something different”這個理念,也正是兩位管理大師杜拉克與韓第近年來所強調的。韓第在《大象與跳蚤》(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一書中指出:“我給企業人的忠告是:不是去做得更好,而是做得與眾不同。”他的“與眾不同”當然不是孤注一擲,也不是為標新立異而立異,而是經過自己精算與評估之後的新思維與新策略。敢做“與眾不同”的決定,既具風險、也具高回收。他是要與競爭對手拉開距離、劃清界線。最重要的是他勇敢地放棄了穩健的“me too”策略、“老二哲學、以有“傳統智慧”(Conventional wisdom)。作為一個企業領袖,“敢”與“不敢”之間,常常決定了“卓越”或者“平庸”。化危機為轉機就是“卓越”,把轉機陷入危機就是“平庸”。
潘燊昌說:“我喜歡做‘與眾不同’的事情,因為我很懶惰。因為做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就沒有與人一較高下的壓力,更可以發揮自己。”這是他的自我調侃。事實上,他喜歡做與眾不同的事情,不是因為他懶惰,而是因為他有遠見。
(三)
在討論“中國結”時,我終是盼望兩岸能夠追求雙贏,並且多年來一再提出“格局決定結局”的宏觀願景。這本書使我意外地發現潘*昌的“敢與眾不同”,正就是他擁有了這樣大格局的思維,產生了業務快速成長的好結局。這也是剛去世的朱仲祥在他《攀峰》一書中常常鼓吹的“態度決定高度”的信念。
全書分四大部分,分別討論到作者的管理思維與實際運作,又分別以“人生”、“理念”、“腦筋急轉彎”與“大哉問總裁”來細述所蘊含的管理經驗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