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軍的司令部彙報,為自己吸引到了相當的注意力。第二,盟軍還偽造出一支龐大部隊的無線電通訊,從而營造出聯軍將要在多佛大舉進攻的跡象。第三,為了讓德國人收到更多的假訊號,盟軍還開展了大規模的、複雜的雙料間諜戰,西班牙人加寶(JuanPujol…Garcia)就是盟軍一名優秀的雙料間諜,他甚至擁有直接向希特勒彙報的特權,並使其相信諾曼底最多隻是盟軍用於分散德軍兵力的進攻點而已。最後,為了諾曼底登陸的成功進行,盟軍對加萊進行了比對諾曼底更為猛烈的轟炸,凡是向諾曼底投下1噸炸彈,一定要向加萊投下2噸炸彈。
結果,德軍最高指揮部果然信以為真,令主要的防守力量盯住加萊,並誤以為盟軍的進攻總兵力達90個師。在這種情況下,兵力為39個師的盟軍在1944年6月6日進行了震驚世界的諾曼底登陸。儘管,德軍在諾曼底地區的防禦依然很頑強,但卻已經不足以阻止盟軍在法國建立灘頭陣地及以後的推進了。
這次瞞天過海是如此的成功,以至於在盟軍大舉進攻諾曼底之後,德軍最高指揮部依然相信巴頓正準備在多佛實施真正的大規模登陸作戰,因此繼續令大部隊待在多佛侯命,而不肯將其調入諾曼底地區。之後,為了繼續讓德軍矇在鼓裡,盟軍直到6月中旬還在進行戰略欺騙。所有的這一切安排得太過巧妙了,以至於諾曼底登陸都快一個月了,德軍才明白過來諾曼底才是盟軍真正的主攻方向,但此時,大勢已去,要想組織有效的抵抗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領導力課程盟軍瞞天過海戰術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關鍵在於:其虛假資訊是令人信服的,並能夠互相驗證、加強,而且這些資訊是正在進行中的。艾森豪威爾將軍委派一名高階將領“指揮”那支虛假的部隊,並對加萊進行了不惜成本的轟炸,這一切,看在德軍最高指揮部眼裡,他們很難不去相信:加萊才是盟軍的真正的主攻方向。此外,德軍所能得到的情報是可以交叉驗證和加強的——德國間諜在英國的觀察,雙料間諜對德軍最高指揮部的密報,德國的空中偵察結果,截獲的虛假無線電通訊,以及盟軍對加萊的轟炸——這一切都可以絲絲入扣。最後,在諾曼底登陸之後很久,欺騙活動都還在加萊繼續進行,從而使多佛吸引了德軍更為長久的注意力。
第六章 出其不意美林證券公司
瞞天過海:美林證券公司推出現金管理賬戶CMA有跡象表明,美林證券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推出現金管理賬戶CMA時,就用了瞞天過海之計,以阻止其他證券公司的競爭。
CMA將經紀賬戶、貨幣市場基金、支票賬戶和信用卡等多種金融功能融為一身,是一種全新的資金管理賬戶。CMA突破了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並且,當時的商業銀行根據規定只能為儲蓄賬戶提供5%到5。5%的利率,而CMA卻能夠給客戶帶來12�5%的利率,所以,美林證券公司從零售銀行和商業銀行手中奪取了數量相當可觀的市場份額。
顯然,商業銀行絕不肯善罷甘休,他們以CMA觸犯了美國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為由,紛紛提起訴訟。[譯者注: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Act,也稱《1933年銀行法》,該法案是在參議員卡特·格拉斯(CarterGlass)的提案及眾議院銀行與貨幣委員會主席亨利·斯蒂格爾(HenrySteagall)的修正案的基礎上被國會透過的。該法案提出了嚴禁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業務的4條理由:即商業銀行的證券業務是導致股市崩潰和大蕭條的主要原因之一;商業銀行的證券業務引發了銀行業體系的崩潰;商業銀行與其證券部門在資金配置上侵害了儲蓄客戶的利益;商業銀行在證券促銷活動中存在著不正當經營的行為。此法案在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之間設立了一道業務分離的“防火牆”,規定以吸收存款為主要資金來源的商業銀行,除了可以進行投資代理、經營指定的政府債券、用自有資本有限制地買賣有價證券這3種投資性業務以外,不能同時經營證券投資等長期投資業務。同時,經營證券投資的投資銀行也不能經營吸收存款等商業銀行業務。]首先發難的是一個商業銀行集團,美林證券公司剛開始在丹佛(Denver)的一家報紙上宣傳CMA,這個集團就跳了出來,打響了對美林公司訴訟案的第一炮。很快,商業銀行的領導者們就開始大肆宣揚,國家必須出面禁止CMA,而且事實上,1981年,在猶他州(Utah),CMA就險遭被禁。甚至,當時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亞瑟·伯恩斯(ArthurBurn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