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領導力課程眾所周知,防禦方由於可以修建堅固的防禦工事和有時間進行後勤給養,所以防禦方一般被認為是戰場上更強的一方。但是,這一點必須以一個假設為基礎,即防禦者必須知道敵方進攻的地點和方向。在“沙漠風暴”行動中,聯軍透過部署多重進攻力量和隱瞞其真實意圖,從而使伊軍如墮五里迷霧之中,只得分散其戰力,結果聯軍便可以選擇一個最有利的突破口進行進攻。一般來說,進攻者可以利用雲遮霧罩之計,從而保持最大限度的機動性和給自己留有餘地,從而能夠等到防禦者在部署中漏出破綻之際,開始大舉進攻。
第六章 出其不意微軟的產品升級
雲遮霧罩:微軟的產品升級微軟公司在向公眾宣佈提供大量的產品升級、更新或是提供軟體補丁或系統補丁時,也採用了雲遮霧罩之計以迷惑競爭者。
微軟的競爭者,在研發軟體產品時,必須至少符合微軟公司所制定的一系列行業認證,因此極少有選擇權,只能利用每一個可能的機會。而微軟公司則手段高明,利用新產品最基本的原始碼,在成本方面取得巨大的競爭優勢:因為微軟從來都不會完成所有的潛在修改,只會一步步地升級,從而打亂競爭對手的部署。
微軟的雲遮霧罩之舉早已是世人皆知:記者們發明了“霧件”(vaporware,譯者注:就是指某項產品或技術,在面世之前大炒特炒而備受關注和期待,可是實際上卻一拖再拖只聞其聲不見其影,在市面上始終無法買到,像霧一樣,看得到而摸不著)一詞來形容產品研發的炒作,而且還有很多文章都點出了微軟公司利用雲遮霧罩之計給競爭者佈下疑陣。其中有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是這樣說的:“微軟公司精於此道,不時地釋出一些新產品的研發訊息,而這些新產品,要不就是永遠不可能在市場上出現,要不就是在宣佈很久以後才真正面世。”
微軟最近運用雲遮霧罩之計的一個佐證就是推出“�NET”計劃。很明顯,“�NET”是一種基於網路的服務,能夠使客戶與小商家,或是小商家與其供應商在網上通暢和有效地進行資料交換。微軟宣稱“�NET”計劃包括了極為廣泛的產品,從微軟的資料庫和網路伺服器到WindowsXP作業系統,再到其他生產力軟體都在其中。
儘管競爭者們都對“�NET”計劃是否能夠真正整合這一切產品表示懷疑,但還是別無選擇,只能對這個“可能”做出市場反應。就這樣,微軟透過迫使競爭對手做出反應,從而能夠度量競爭反應度,並採取最有利於自己的行動。
領導力課程雲遮霧罩之計並不意味著有違誠信或是觸犯法律。但是,僅僅透過釋出大量的似是而非的產品前景,微軟就有效地削弱了競爭對手的決策能力,併為自己提供了最大限度的餘地。當然,運用如此之計也有其潛在的成本,即消費者也會如同競爭者一般感到困惑不堪,並且法院可能不會視其為善意行為。在2001年微軟與美國政府之間的著名訴訟案中,就有關於這種疑兵之計的爭辯。儘管,直到最後,美國法院都無法做出微軟妨礙市場競爭的判決,但微軟公司卻也為這種雲遮霧罩的行為花了一大筆訴訟費。以一言以蔽之,微軟告訴了我們如何使競爭對手防不勝防,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招數,迫使競爭對手分散自己的資源,將原本可以得到更好利用的資源耗費在抵禦根本不存在的威脅。
第六章 出其不意瞞天過海:諾曼底登陸的前夕
1944年,盟軍妙用瞞天過海之計,誘使德國最高指揮部相信,加萊(PasdeCalais)才最可能是盟軍展開大規模登陸作戰的地點,而不是事實上的諾曼底。
盟軍採取了一個代號為“北方堅忍”(PerationFortitude)的行動,在英國多佛(Dover,與加萊隔著英吉利海峽相望)偽造出了大量的坦克,油庫,飛機場和停在地面的飛機。參與這一行動的部隊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精銳之師,並一直保持著行動的高度機密性。“坦克”和“艦船”都是用橡膠氣球做的,“飛機”和“建築”則只不過是膠合板的製作品,而這一切,都被有意放置在德軍偵察機能夠發現的地方。此外,盟軍最高指揮官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還特地指派了一名干將,即大名鼎鼎的喬治·巴頓將軍,“指揮”這支虛假的部隊。
不僅如此,盟軍還在瞞天過海的這條路上走得更遠:巴頓的公眾行為,虛假的無線電通訊,雙料間諜和誤導性的空中轟炸。首先,在德軍大概要進行偵察的時候,巴頓適時對部隊進行檢閱和前往艾森豪威爾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