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頁)
—剪貼報刊。把需要的材料複製或剪貼下來,妥善保管。時間長了,就會有很大收穫。不要完全依賴網際網路,有些資料要靠自己儲存。
—記好日誌。把每天發生的重要事情、工作經歷,尤其是一些工作感悟,應及時記錄下來,這些可能就是你講話的出處。當然,如果您實在太忙了,不妨在枕邊放一個記錄本,每晚睡覺前用上一兩分鐘時間,回憶一下當天的事情,用上三五句話記錄最關鍵的東西,哪怕一句話也行。只要養成習慣,相信這一點每個人都能做到。
總之,豐富的知識是妙語連珠、口若懸河的演講大師制勝的法寶,是領導者講出魅力的根基。想要自己講話精彩,那就養成愛好學習的習慣吧。經常開啟書本、翻開報紙,看看電視電影,展開筆記本,把好的東西都記下來。不用多少時間,您的知識就會變得豐富了,您的講話,肯定會更受歡迎。
一、老一輩革命家的講話藝術(1)
魅力提示: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形成了高超的講話藝術,他們留下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他們堪稱一代語言大師,我們很有必要認真研究和學習他們的講話藝術。�
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形成了高超的講話藝術,他們留下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他們堪稱一代語言大師,我們很有必要認真研究和學習他們的講話藝術。這裡,就讓我們重溫一下毛澤東的語言藝術,共同感受他的魅力吧!
1.風趣幽默,富於情感
毛澤東既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演說家,他的語言風格,有時幽默風趣,有時高亢激昂,有時像涓涓細流,滋潤心田,有時又像黃河巨浪,催人奮進,飽含一位偉大領導人的革命熱情,其感染力和鼓動性非常強。尤其是他風趣幽默、富於情感的講話風格,更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力量。
毛澤東對戰士、對人民的感情非常深厚。1944年9月,張思德犧牲之後,毛澤東把警衛隊長叫到窯洞詳細詢問情況,嚴肅地說:“前線打仗,是免不了要死人的;但後方搞生產出事故死人,是不應該的。”他珍惜生命,愛護戰士,心中時刻牽掛著群眾的安危。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他將這種深情融入平靜的敘事和懇切的說理之中,在闡明瞭張思德的死所顯示出來的崇高境界和深刻意義之後,語重心長地說道:“我們應當儘量地減少那些不必要的犧牲”“今後我們的隊伍裡,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託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正是毛澤東這次不朽的演講,使一位以身殉職的平凡戰士化作人民心中永恆的豐碑!
而對敵人,毛澤東充滿憎恨。毛澤東1963年寫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1946年8月,毛澤東在延安向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發表談話,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力量。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於反動派,而是屬於人民。”
2.語言通俗,貼近群眾
毛澤東善於運用語言藝術,把不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講得通俗易懂、生動形象,他教導人們掌握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基本觀點,不是呆板地死記硬背書本的詞句,而是將馬列主義中國化,加以融會貫通,運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中國古典文學典故和民間故事,去說明馬列主義的思想核心,他給予馬列主義以中國的民族形式、中國的風格和氣派,使廣大幹部和群眾把馬列主義哲學變成自己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推動歷史車輪的前進。毛澤東注意語言的通俗化,更注意以大量文學手段為語言技巧,使文章深刻生動,出神入化,增強思想藝術感染力。毛澤東提出了“三個吸收”:第一,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第二,要從外國語言中吸收我們所需要的成分;第三,學習古代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毛澤東始終注意以群眾生活語言為基礎,努力從上述三方面吸收語言營養,將“活人的唇舌”作為源泉。
在閩西,當有些人提出“紅旗到底能夠打多久”的疑問時,毛澤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