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必須經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一個“樂天派”,培養堅強、樂觀、開朗、幽默的性格。�焦慮:無計消除的煩躁
趙先生是一位出色的營銷經理,每天駕著自己心愛的“帕薩特”,載著嬌妻,可謂羨煞旁人。但在他生活的城市裡,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就會出現嚴重的交通堵塞。這時,趙先生表現出一種萬分焦慮的情緒,覺得生活簡直就是沒完沒了的折磨。平時待人接物顯得非常有修養的他,就會張口大罵,罵老闆、罵工作、罵交通,甚至還訓斥正吃驚地看著他的妻子。在30多分鐘到一個小時的車程中,他這種狂躁的情緒往往會一直持續,以致他的妻子感到萬分難受,提出不改過就離婚的“最後通牒”,但仍無法化解趙先生不時產生的焦慮、煩躁。
1�焦慮: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非理性恐慌
今天,焦慮已成為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病”。有人甚至說當代就是一個“焦慮的年代”。
焦慮,是人們在試圖適應特殊情況時,內心激起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它是一種常見的、基本的心理體驗。它主要表現為:難以排除的擔心和恐慌。擔心、恐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體驗,本身尚不是心理疾病,但是,如果明明知道沒必要如此擔心、不安,但是卻無法擺脫這種擔心、不安的心緒,且這種膠著狀態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這就表示有些心理障礙了。
不謀劃未來,就沒有未來!人與動物的根本不同,在於人能夠預測事物的變化趨勢,能夠設想、描繪未來。在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中,對將來有必要的擔心和思慮是正常的。但是,焦慮症者的焦慮,不是源於環境存在的真實危險、往往是杞人憂天式的虛無空想,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擔心事業會失敗,擔心失業,擔心失戀,擔心交通事故,擔心自己會患癌症或別的什麼重病,既為現在無能力購房而煩惱更為將來房價上漲而憂心……焦慮的特徵是:常常覺得周圍危機四伏,且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解決這些難題;或者自認為不受歡迎,或猜想有人會加害於自己。當一個人陷於焦慮沉思之時,便會出現心悸、不安、胃絞痛、慌亂。焦慮中人會有一種漂浮在空中、手足無措、無所適從的感受,不知事情會如何發展,不清楚有什麼樣的危險將來臨,終日惶惶不安。
人性充滿矛盾,人生充滿風險,未來具有不確定性,這是焦慮的根源,也是人生的挑戰。
2�焦慮的深層次原因:人格衝突
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焦慮情緒的深層原因又是什麼呢?
心理分析理論將心理功能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密切相關的層次:
——本我是生命最原始的本能衝動,它有時是相互矛盾、與現實環境激烈衝突的;
——超我是一切社會約束、道德限制的總和,是人類在追求完美過程中的高尚的行為規範;
——而自我則是在協調本我、超我與現實環境之間相互關係中逐漸成熟起來的我們人格的核心部分,是我們在現實中的本來面目。
當自我不能很好地協調本我、超我及外界環境的關係,導致人格核心部分受到損害而失去平衡時,就會產生明顯的焦慮情緒。
造成焦慮情緒的情景主要有以下幾種:
慢性疲勞:有一種絞繩名叫“累”(3)
一是外界環境的劇烈變化,或者面臨未知的充滿風險的新環境。此刻,個人習慣的行為方式無法適應這一特殊情景。
二是個人內部的各種衝動、慾望,與自我難以調和。常見的因素有極力壓抑的衝動、矛盾的意向、對他人的敵意等。
三是超我對自我的道德檢驗及完美要求。有人因此而認為自己不道德而厭惡自己,因為自己不完美而責備自己。
焦慮症可派生出罪惡感和無用感。這種罪惡感是指不是真正做錯事、做壞事的犯罪,而是“罪由心生”,為自己杜撰和假想許多的“罪行”。
無用感是罪惡感的變種。罪惡感將厭惡外化,無用感則將厭惡內化,指向自己的內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自卑、羞怯、內疚、自責,認為自己的長相、外觀、軀體毫無可取之處,不可能讓人喜歡,即使工作有成績也只是撞上好運。無用感主要是源於環境變化和競爭過分劇烈所帶來的內心恐懼。有競爭就會有失敗,有變化就會有落伍,長期憂慮就會造成心靈疾患,甚至誘發心臟病、癌症等重疾。
3�消解焦慮的心理“按摩術”
對於工作過於緊張的職業人士,可採用鬆弛、想象、暗示、按摩等方法來調節焦慮的心理狀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