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不得了啊……
你可以做子夏的老師啦?孔子回答說:“就像繪畫一樣,先有白色底子;然後添上五彩圖案。”
越解釋越糊塗……
簡單說吧,人要衣裝,佛要金裝——人要打扮才漂亮。所以子夏接著問了一句:“那麼,禮也是後來新增上去的嗎?”
這又是什麼意思?
子夏的理解是:質樸的天性,就像繪畫前那白色底子;學會了禮,就如添上了五彩圖案,可以為質樸的天性增添光彩。
這與《詩經》已經沒什麼關係了吧?
這是孔子與弟子們討論學問的方法。聽了子夏的發揮,孔子大加讚賞,他說:“啟發我的就是你卜商啊,這樣就可以和你討論《詩經》啦。”
子貢也被孔子這樣讚美過。
你現在可以發現孔子喜歡什麼樣的人了吧?
嗯,他比較喜歡善於引申發揮的學生,就是講出書本上沒有的一些道理。
還記得“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嗎?子夏溫《詩經》而知新,所以孔子覺得他在這一點上啟發了自己,可以做自己的老師。
可是,我們學校的功課,都有標準答案,可不能這樣開無軌電車。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八佾第三 3。9
子zǐ曰yuē:“夏Xià禮lǐ,吾wú能nénɡ言yán之zhī,杞Qǐ不bù足zú徵zhēnɡ也yě;殷Yīn禮lǐ,吾wú能nénɡ言yán之zhī,宋Sònɡ不bù足zú徵zhēnɡ也yě。文wén獻xiàn不bù足zú故ɡù也yě。足zú
,則zé吾wú能nénɡ徵zhēnɡ之zhī矣yǐ。”
孔子在給學生們上歷史課時,碰到一些問題,有些講不清了……
他也有講不清的時候?
先說當時的兩個國家:杞國和宋國,都是周朝的封國;夏朝的後代被封在杞國,殷商的後代被封在宋國……
孔子在說夏朝和殷商的歷史?
在講這兩個朝代的禮儀制度。他說:“夏朝的禮,我可以講述,可惜杞國的材料不足以作依據;殷商的禮,我也能講述,可惜宋國的材料不足以作依據。是因為文獻不夠的緣故啊
,如果文獻足夠,我就能用作依據啦。”徵:證明,依據。文獻:指歷史檔案和當時的賢者
。
很難懂。
因為你們還沒學歷史。先背出來,瞭解個大概意思,別的以後再說。
八佾第三 3。10
子zǐ曰yuē:“禘dì自zì既jì灌ɡuàn而ér往wǎnɡ者zhě,吾wú不bú欲yù觀ɡuān之zhī矣yǐ。”
先解釋兩個名詞。禘:古代天子祭祀遠祖的典禮,五年舉行一次,很隆重;灌:祭祀開始時的一個專案,包括煮香草、釀酒等,以獻於神主之前。
很複雜。
我們簡單解釋一下吧。大概因為在魯國舉行這樣的大祭,有不合禮的地方,孔子說:“當禘祭典禮進入到‘灌’的程式之後,我連看也不想看了。”
呵,在鬧情緒嘛。
八佾第三 3。11
或huò問wèn禘dì之zhī說shuō。子zǐ曰yuē:“不bù知zhī也yě。知zhī其qí說shuō者zhě之zhī於yú天tiān下xià也yě,其qí如rú示shì諸zhū斯sī乎hū?”指zhǐ其qí掌zhǎnɡ。
正因為禘祭的禮儀眾說紛紜,把許多人弄迷糊了;有人來問孔子關於禘祭的說法。孔子說:“我不知道……”
不是不知道,聽他的口氣,心裡還是不滿。
他接著說:“……知道禘祭說法的人對於治理天下之事,就像擺在手掌心一樣。”說完,指了指自己的手掌心。
瞭如指掌的意思?
差不多。示,同“置”,擺放的意思——他是在感嘆,現在已沒有
人知道禘祭對於治理天下的意義啦。
八佾第三 3。12
祭jì如rú在zài,祭jì神shén如rú神shén在zài。子zǐ曰yuē:“吾wú不bú與yù祭jì,如rú不bú祭jì。”
孔子參加祭祀典禮時的神態,被弟子們記錄了下來——“祭祀祖先時,就好像祖先真在眼前一樣;祭祀山川之神時,也好像山川之神就在眼前一樣。”
孔子是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