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歌聲中撤除祭品。徹:即撤。
又是一起“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件。
孔子聽說此事後,也只能搖搖頭,邊唸叨著《雍》裡的詩句,邊說:“‘四方諸侯,前來助祭;天子儀容,靜穆莊重。’這曲子在大夫家的大廳裡演唱,有何意義呢?”相:儐相,就是助祭者。闢公:指諸侯。
是啊,看這《雍》裡寫的,都是天子諸侯之事,輪不到大夫呢。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八佾第三 3。3
子zǐ曰yuē:“人rén而ér不bù仁rén,如rú禮lǐ何hé?人rén而ér不bù仁rén,如rú樂yuè何hé?”
孔子說:“人如果不仁,如何對待禮呢?人如果不仁,如何對待樂呢?”
是不是也針對那三家大夫說的?
這段話是故意編輯在這裡,作為上兩回的總結。孔子認為,“仁”和“禮樂”是一體的,是發自內心的,如果內心不仁,禮樂搞得再隆重,也只是表面文章。
嗯,像八佾啊、《雍》啊,既是禮,也是樂,可那幾位不仁之人不照樣堂而皇之地在演奏嗎?
他們是把禮樂當做抬高身價的道具了——現在不也有這種情況麼……
八佾第三 3。4
林Lín放fànɡ問wèn禮lǐ之zhī本běn。子zǐ曰yuē:“大dà哉zāi問wèn!禮lǐ,與yǔ其qí奢shē也yě,寧nìnɡ儉jiǎn;喪sānɡ,與yǔ其qí易yì也yě,寧nìnɡ戚qī。”
林放,魯國人,孔子的同鄉……
是很重要的人物嗎?
應該是個布衣百姓吧。
為什麼突然出現個布衣百姓呢?
我們先看這位布衣百姓問的問題吧——林放問孔子:什麼是“禮”的根本?孔子說:“呵,你的問題真是意義重大……”
你還是沒回答剛才的問題。
我問你,這一章開頭兩段講的什麼?
第一段講季氏,第二段講三家,講他們都做了違背禮的事情。
那季氏和三家是什麼身份?
是大官,是貴族呀——哦,我懂了,《論語》在這裡安排林放出場,是為了和那些達官貴人對比:你看,連一個布衣百姓都知道問一問禮的根本……
是啊,《論語》中的很多段落安排,都有這種意思。
一定是林放看到季氏他們把禮數搞得那麼豪華隆重,也迷糊了——孔子怎麼說?
這段對話,講的是當時社會的普通現象,也不一定單單針對季氏他們——孔子回答林放說:“一般的禮,與其鋪張奢侈,寧可節儉;至於喪禮,與其面面俱到,不如發自內心的悲哀。”易:周到之意。
哦,我們倒過來讀《論語》的話,就是說當時的禮,講究的是鋪張奢侈、面面俱到——孔子卻認為,禮的根本不是那些表面形式……
所以孔子才覺得這個問題意義重大呀。其實,孔子還是一個很重視禮儀形式的人,這我們後面會談到。關鍵是他認識到什麼是本,我們說“心到禮到”,本就是“心”,就是上一回我們說的“仁”。
還有一種說法是“禮多人不怪”……
心不到,禮再多也沒意義。
可是,有些人喜歡……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八佾第三 3。5
子zǐ曰yuē:“夷yí狄dí之zhī有yǒu君jūn,不bù如rú諸zhū夏xià之zhī亡wú○無也yě。”
夷狄,古代泛指東方和北方偏遠地區的異族人;諸夏,原指周代王室分封的諸侯,也泛指中原地區。過去認為夷狄代表文化落後,諸夏則是所謂的禮儀之邦。孔子說:“落後
的偏遠地區雖然有國君,還是不如中原地區沒有國君。”
孔子看不起夷狄?
有一點。不過,他看得起看不起的標準,在於有沒有“禮”。他覺得“禮”是文明的標誌。邊疆地區雖然有國君,但沒有中原國家那一套完備的禮儀制度,所以諸夏即使沒有
國君,也比夷狄強……
我覺得他的這個看法不一定對……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八佾第三 3。6
季Jì氏shì旅lǚ於yú泰Tài山shān。子zǐ謂wèi冉Rǎn有yǒu曰yuē:“女rǔ○汝弗fú能nénɡ救jiù與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