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4/4 頁)
業的,大約有128萬人。
陳立夫認為,這筆費用雖大,但成就是了不起的。
好多年後,當楊振寧、李政道獲諾貝爾獎後,都寫信告訴陳立夫,他們是靠貸金讀完大學的,陳立夫聽後深感欣慰。
陳立夫對中國教育的改革可謂用心良苦,頗費艱辛,這種改革也不是沒有問題,當時就有一些學者有異議,“以為妨害講學與研究的自由”。
但從總體上來說,還是應該肯定的,它對於建立中國的現代大學教育的基本框架,促進中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艱難進展(1)
在陳立夫的領導下,透過教育界廣大人士的艱苦努力,在抗日戰爭紛飛的炮火中,中國的教育不但沒有萎縮,反而在艱難困苦中蹣跚前進。
大學教育方面。
原有大學內遷後很快復學,頑強地存在和發展。
同時,為了適應戰時對醫、工等技藝人才的需要,設立了一些專科學校。
增設這些學校,需要各種器材裝置和建立很多專門實驗室,需要大量經費,陳立夫透過各方活動,往往能夠籌得鉅款,用於新校的創設。
陳立夫還認識到發展教育,最重要的是師資,因此首先要發展師範教育,他除在幾所綜合大學設立師範學院外,還創立了男女師範學院各一所,又增設了貴陽師範學院、南寧師範學院、湖北師範學院等,將西北聯大的師範學院獨立出來,改稱西北師範學院。
為了訓練社會教育人才和音樂人才,還設立了社會教育學院和國立音樂學院。
為了改變高校內遷後一些地方高等教育的空缺,在江西省設立國立中正大學、在浙江省設立國立英士大學等。
這些舉措,使大學教育能穩步發展。
中等教育方面。
###只是決定政策方針,監督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辦理,但在戰時情況下,也有例外的措施。
第一,由於戰爭,當時很多中等學校教師、學生都舉家流亡,到內地後,教師失業、學生失學。
陳立夫認為,必須妥善安置,同時又不能讓後方省份增加經費。
於是,由國家投資,在內地創辦了國立中學31所、國立華僑中學3所、國立師範學校13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