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頁)
重精要科目,所設科目,力求統整與集中,使學生對於一種學科的精要科目,有充分的修養而有融會貫通的精神。
根據這一原則,一些無用的課程刪掉,一些重要而沒有的補上。
如根據我國是一個農業國的情況,設立水利、肥料、茶葉、絲綢等科系,並設定相關課程等。
除了改革課程設定外,陳立夫還領導###進一步擬定各科目教材內容,以備各校試用。
1940年,在徵集各校課程科目的基礎上,開始編制教材綱要,當時集中了數百名教授,歷兩年努力,編寫了各科教材綱要草案42種,頒發各校參考試行。
與此同時,###開始編輯大學用書,在陳立夫的直接領導下,成立了大學用書編輯委員會,該委員會成立後,採取特約撰稿、公開徵稿、採用成書三種辦法,確定了163部書作為大學教材。
幾年後,各學校終於能按部頒課程標準,教材標準統一起來,一舉改變了中國大學課程無中國特色,課程無中國教材的局面,為收回“文化租界”起了決定性作用。
其二,統一大學教師評聘標準。
陳立夫認為要辦好學校,教師是十分重要的。
他透過對一些學校的調查,發現大學教師的資格評聘,過去毫無標準,而且教授和副教授的評聘只有一條原則,即必須是留學返國者,他認為這種評聘既不利於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也不科學,是崇洋的表現。
因此,他主持制定了《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資格待遇暫行規程》,1940年由###公佈。
該章程規定:教員資格分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4個等級;對資格審及定升等年資均有適當規定,擔任助教、講師有一定年資、有特殊成績並有著作者,均應按照規定升格為教授或副教授,不受“留學返國”的限制。
同時,對教師實行獎勵的辦法,凡“合格教員,可準休假進修,併發給研究費講助金,其資深望重者,經過同科目教授之選舉,可以擔任部聘教授”。
以上措施的實行,一定程度上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使學校的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都有一定提高,出現了一些高質量的學術成果。
文科方面,如聞一多的多種文學史著作、王力的語法理論、錢穆的《國史大綱》、賀麟、湯用彤的哲學、邏輯課;理科方面,如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王竹溪的《熱學問題之研究》等,都在中國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改革教育(2)
其三,改進考試辦法。
陳立夫認為考試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檢查學生學習成績的主要方法,而以前考試有不少弊病,應該加以改進。
大學入學考試以前是各校單獨命題,陳立夫認為這種考試辦法增加了應考學生的困難,因為戰爭時期,交通困難,學生為參加各大學的考試,到處奔波,十分不易。
而且,這種考試使各校錄取新生的成績相差懸殊。
為了整齊學生的入學水準,解除學生應考奔波的困難,陳立夫決定,從1938年度起實行在後方19省市分割槽實行大學入學統一考試辦法,###成立統一的招生委員會具體執行。
在各考區分設招生委員會,辦理報名、考試及閱卷、錄取等工作。
大學畢業考試以前只考最後一年所學課程,陳立夫擔任###長後,決定在畢業考試時,實行4年內學生所學3種主要課目的總考,他認為:“此種辦法可使學生對以往4年所有主要學科有一總複習,而不致支離破碎,比歐美各國的辦法均勝一籌。
”對平時考試,陳立夫提出在學生中舉行“學業競賽”考試,由學生自由參加,成績最優者及次優者均得獎勵,並在學校公佈。
透過改進考試辦法,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校不僅為抗戰和戰後建設輸送了大量人才,而且還培養出了後來獲得諾貝爾獎的楊振寧、李政道這樣的優秀人才。
第四,實行貸金制度。
當時處於戰爭,一些青年流離失所,要讀書十分困難,陳立夫認為這些學生不但要教,還要養,便設立貸金制度。
即由學生向國家貸款維持生活,進行學習,將來出校後還款。
但後來法幣貶值,按初借數目償還,等於不還,因此陳立夫指示###向財政部申請,索性將貸金制改為公費制。
據當時的統計,戰時由中學至大學畢業,全部靠貸金或公費完成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