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裡,冷眼看著世界,成了流行色的拒絕者,都和早期北大的知識訓練有關。羅素的思想被真正人生化,且流在中國人的血液裡,張氏是個典型的代表吧。
在《負暄續話·彗星》一文,張中行寫道:
我喜歡讀英國哲學家羅素(1872—1970)的著作,因為就是講哲學範圍內的事物,也總是深入淺出,既有見識,又有風趣,只有板起面孔講數理邏輯的兩種(其中一種三卷本的與白頭博士合著)例外。這位先生興趣廣泛,除了坐在屋裡冥想“道可道”“境由心造”一類問題之外,還喜歡走出家門閒看看,看到他認為其中藏有什麼問題,就寫。這就難免惹是生非。舉例說,一次大的,是因為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戰,英政府讓步,說思想自由,難得勉強,只要不吵嚷就可以各行其是,他說想法不同就要吵嚷,於是捉進監獄,住了整整半年。就我所知,還有一次小的,是租了一所房子,很合心意,就要往裡搬了,房主提出補充條件,是住他的房,就不要在那裡宣揚某種政治主張,於是以互不遷就而決裂。
第12節,
上述的描述,寫出了羅素的綱要,一是有自由的理念,二是有科學的意識,都是中國人難做到的。張中行其實更看重的是羅素的人性化的趣味,這在他看來,更為重要,也是大不易的。所以他又說:
且說羅素這篇怪文,開篇第一句是“如果我是個彗星,我要說現代人是退化了”(意譯,下同)。現代人比古人退化,這是怎麼想的?他的理由是,由天人關係方面看,古人近,現代人遠了。證據有泛泛的,是:住在城市,已經看不見充滿星辰的夜空;就是行於村野,也因為車燈太亮,把天空隔在視野之外了他慨嘆說:“與過去任何時代相比,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都太人功化了。這有所得也有所失。人呢,以為這就可以坐穩寶座,而其實這是平庸,是狂妄自大,是有點精神失常。”§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羅素身上的反現代的一面,對張中行的影響是不可小視的。進化的不一定就是好的。新的可能是反人性的。羅素至少使他明白了智慧的意義,也明白了趣味的價值。人創造的東西,如果不能益智,讓人快樂,反而使人變傻,那就要警惕的。許多年間,他在生活裡遇到難題的時候,羅素的東西就會出來,成為一個嚮導。他的思想的許多側面,和這位英國人的色彩是接近的。
七
季羨林說,張中行乃至人、逸人、超人。在當下這是最高的評語了。季羨林這樣說,不是沒有根據,因為張氏的思想是有哲學的因素的,即他是個哲人。說他是哲人,有以下的幾點可以證明:一是他通讀過古典的各家的理論,經史子集的重要篇章是過目過的,對儒道釋的經典是熟悉的。二是能讀西方的原典,瞭解千百年西洋的思想史脈絡,思想是多元的。三是有細節裡穿透本質的反詰的力量,常常在日常裡體悟出人生的玄機,又無故作高明的架子。在文字裡流露出天人之際的遊想。在破毀信念裡建立了自己的信念,捲動了精神的狂潮。我認為他能很快被讀者接受,乃因為他指痛了今人苦楚的神經,給人以自省的機會,而且那語調裡傳達了通明的智慧的火。
20世紀40年代,他曾辦過《世間解》雜誌,專門討論佛學。佛學吸引他是因為他意識到了內心的苦,要想解決這些久久纏繞自己的難題。士大夫的文字似乎沒有辦法,那些文字離當下的困惑太遠了,只好從印度的遺產尋找著什麼。那時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自己的市場,但他卻找到了佛學這條路。在他而言,這種選擇似乎有種情結的因素的。印度的古人在思想上有高於中國文人的地方。從生命出發去探討人生的意義,有切身的感覺,不是虛無縹緲的思緒。佛講生命的大苦,要超度這些。在苦悶的人裡,誰不想超脫這些呢?張中行到了青年時期,有各種苦楚的東西襲來,惶惑不知所以。後來才知道是慾望不得轉化的緣故,不知如何是好。看到生老病死,美麗的凋落,生命的逝去,自己也落淚的。鄉間人沒有辦法,只好求救在佛的面前,中土百姓突然找到了傾訴的出口,內心是有解脫的感受的。不過佛是講逆著人生來解決問題的,要消滅人的慾望。這給他帶來了惶惑。看到了佛說的苦的根源,自然有大的欣喜。但人的生命源於欲,竟然以消滅慾望的辦法來解決問題,也是有自身的問題吧。他晚年寫《順生論》,要解決的就是這個難意。在涉及佛家學說時,他講到了這樣一個觀點:
第13節,
從人生哲學的角度看,有三點很值得注意。一,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