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浪紋等;貼花僅見卷草紋。圖案的組成常採用帶狀或團花狀。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2)唐代產品1胎體比較厚重,胎色白中泛黃。2釉色以黃為主,釉面光潤,開小片紋,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施用化妝土,但釉與化妝土結合不牢,有剝落現象。3採用3足支釘或託珠疊燒,碗、盤內心和底足留有3個支釘或託珠痕。4器形有碗、盞、杯、缽、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數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稜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格。
蕭窯:
在今安徽蕭縣白土鎮,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金。唐代燒黃、白、黑釉瓷器,入宋以後主要燒白瓷。其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唐代產品1胎體厚重,胎質不純,呈焦黃色,胎體內雜有不少白、黑或紅褐色微粒。2黃釉瓷產品釉色黃中閃綠,流釉處成墨綠色,積釉處有小開片。3蕭窯與壽州窯相距較近,深受壽州窯影響;產品工藝特徵與壽州窯基本相似。(2)宋、金代產品1胎色有灰白和焦黃兩種。胎質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黃者粗。2以白瓷為主,釉色白,釉薄處灰暗無光,釉厚處呈牙黃色,並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還兼燒黃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種。3採用3足支釘或託珠疊燒,故碗、盤等器內心和底足留有支釘或託珠痕,一般3個。4器形除碗盤外,還有枕、雙耳罐、小件瓷塑動物等。
繁昌窯:
在今安徽繁昌縣,故名。燒瓷於宋代,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胎較薄,胎色白中閃青,釉面光潤。(2)碗盤類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顯,底足可分三類;1平底內凹。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產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溫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無紋飾,碗內心飾團花紋較多見。(5)採用墊餅墊燒,器物足內無釉。
淮南窯:
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稱名。是一處隋代的青瓷窯場。燒製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胎質堅硬、細膩、擊之音脆。胎壁較厚、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青色釉為透明玻璃質、光澤好。釉層厚薄不均,釉厚處色濃,釉薄處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帶綠,有的青中帶黃。!~!
..
宋瓷的地位
宋太祖趙匡胤,立國為宋,後被金人所逼,高宗南渡而逃,建都臨安,稱為南宋,稱以前為北宋。
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到宋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成熟階段,藝術上取得了空前絕後的成就。這一時期南北方各窯之間風格迥異,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窯體系特點明顯,令後人一目瞭然。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窯、定官窯“汁水瑩潤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質地;再如鈞窯天蘭釉,象天空般湛藍;再如龍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種,都巧奪天工般地引起人們對美的遐想。所以說宋時代是陶瓷美學的一個劃時代時期,至此,一個全新的美學時代到來了。此時官窯輩出,私窯蜂起,最為著名的窯址有定、汝、官、哥、鈞等,響應者更是不計其數。
定窯屬宋代民窯,窯址分佈於今河北曲陽縣一帶,唐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於唐代,鼎盛時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窯產品繁多,白瓷為主,兼燒醬釉,黑釉和綠釉。其瓷質精良和紋飾秀美,曾被選入宮廷,定窯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瓷窯體系。北宋早、中期為裝匣缽仰燒,器底部可見支釘痕跡或砂粒;北宋以後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不施釉,俗稱“芒口”,往往鑲一圈金、銀或銅為飾。白瓷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剔花等多種手法,圖案常見花果禽鳥。印花裝飾始於北宋中期,紋飾線條清晰明朗,反映了當時比較高超的刻摸與拖模技術。另外,定窯瓷釉層較薄,釉面光潤,也使刻花、印花線條極為清爽悅目,形成它獨特的美術風格。
此時定窯白瓷的燒成溫度在1320+20度左右,其氣孔率較低,說明這一時期定窯的燒結程度較為緻密。
鈞窯是宋代著名窯址之一,可分為官鈞窯和民鈞窯。鈞窯在今河南禹縣一帶,宋代稱鈞州,宋初於此設窯,故名。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瓷燒成工藝不同於其它,為二次燒成,其第一次為素燒,然後施加釉彩,再進行第二次窯燒。鈞窯瓷釉利用鐵、銅呈色不同的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濁不透明的感覺。宋鈞窯常見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梅子青等等。鈞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盤、爐尊、洗、碗等等,金、元時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