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盪鞦韆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是,早期於器面刻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6)金代產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範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蓮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7)元代產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玉環底足,足內心有乳狀凸起。(8)晚唐、五代盤、碗一般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內有3個支釘痕。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金、元時期一般採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也有用一缽一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旬邑窯:
在今陝西旬邑縣,故名。燒瓷於金、元,以青瓷為主。其產品特徵是:(1)胎色灰白,釉色青黃。因距耀州瓷較近,燒瓷具耀州窯特徵。(2)裝飾技法有刻花和印花,紋飾有花卉、海水、牛等題材。(3)金代產品盤、碗的內心多刮釉一圈,與耀州窯金代瓷器特徵相似。
山東省:
淄博窯:
在今山東淄博市,故名。根據考古發現,窯址一處在寨裡,燒造瓷瓷,年代為北齊,是目前已發現的南北朝時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窯址。另一處在磁村,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代。唐代以燒黑瓷為主,宋代燒白瓷,金代有白地黑花、白釉紅綠彩、絞胎等品種。其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北齊時期產品1胎體一般較薄,胎質粗,色帶灰白。2釉色深淡不同,有青褐色的,也有青黃的;釉面厚薄不勻,雜有黑色斑點。後期採用二次上釉法,釉層加厚,明亮光澤。3器物以碗、盤、缸為主,造型與南方青瓷略同。但修坯不太細緻,底足多挖成凹形。4裝飾主要是刻劃蓮瓣紋和同心圓紋。5採用三足支釘疊燒,器物內心留有三足支釘痕。(2)唐代產品1黑瓷釉色瑩潔滋潤,色黑如漆。2器物以碗為多,還有壺、罐、爐、瓶等。葫蘆瓶造型獨特,大底,頸肩之間無雙系。3器物底部均為平底,有的中心微內凹。底足厚,有的厚達2厘米以上。(3)金代產品1裝飾出現蓖劃紋。2碗心都有一圈刮釉。
河北省:
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縣,唐屬邢州。故名。以燒白瓷為主,是唐代最負盛名的白瓷窯,與同時代著名的越窯所產青瓷齊名。白瓷分粗細兩類,其特徵及鑑定要領是:(1)粗白瓷1胎色白,胎體厚重,胎釉之間敷一層化妝土。2釉色銀灰,積釉處泛青或泛黃。3產品有碗、杯、壺、罐、缽和直口平底盤較有特色。4施釉方法器內滿釉,外壁施釉不到足。5器外旋削痕較明顯,部分器物足底外緣有一道切削斜稜。6光素,無紋飾。(2)細白瓷1胎白而細潔,瓷花程度高,胎質堅實緻密,胎體厚重。2釉色白潤如雪,微閃黃或閃青,釉厚處呈淺水綠色。3不施化妝土。4產品有碗、盞、瓶、罐、噴、盒和燭臺等,其中鳳頭壺、皮囊壺和穿帶壺等別具一格。5碗類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牆壁略高於內牆或相當,挖足較淺(玉環底)或為玉壁形足。6施釉方法為器內外、足心滿釉,足端lou胎。7光素,無紋飾。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書“翰林”款,為官用瓷。
定窯:
在今河北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白瓷產品特徵及鑑定要領是:(1)唐、五代產品胎色灰白,較粗,胎釉之間往往敷一層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唇口多見。底足見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種,平底碗一般外施黃釉內施白釉;玉壁形足碗裡外施白釉,底足無釉lou胎;圈足碗則足端無釉,足內有釉。尤以印花魚鳥紋海棠式碗別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劃“易定”和“官”字款。(2)北宋產品:1胎薄而輕,胎色潔白。2白釉呈乳黃色,積釉處多見淚痕,隱現黃綠色。器外壁薄釉處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3器形以盤、碗、碟、盒和枕為多,還有淨瓶、海螺等佛前供器。4主要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紋為多,常見蓮、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整齊,講究對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劃花常見蓮紋、水塘雙魚和蓮池遊鴨等,刻劃花紋多裝飾在器物的一面,或裡或外,裡外都刻劃紋飾的極少見。5北宋早、中期定窯覆燒法尚未出現,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著墊燒的砂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