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後無接援。
如何攻克淡水?葉劍英面臨一場惡戰。
經過偵察,他感到需要與友軍協力攻取,周密部署。
他連夜與張師長商量出一個作戰方案,第二天到龍崗軍校教導團駐地總司令部,向蔣介石、周恩來、加倫等報告作戰計劃,商討協力攻打淡水。
在這裡,經過半天的研究,確定教導團由平湖、龍崗突襲淡水南面;粵軍自西北面、東北面進擊(二師由新圍向淡水西北前進),對淡水展開三面包圍攻勢。
2月15日,二師一馬當先,協同友軍向淡水發起攻擊。
此時,城內敵兵向外猛烈射擊,子彈密集如雨。
周恩來與各級黨代表鼓勵學生軍奮勇戰鬥。
張民達、葉劍英身先士卒,勇猛攻城。
激戰三小時,敵狼狽向城內退卻。
東征軍俘獲熊略部旅長、團長等軍官十餘名,斃敵百餘人,俘虜千餘人。
洪兆麟聞淡水危急,即調惠州、博羅方面叛軍,星夜馳援。
但東征軍不斷猛烈攻擊,終於進佔淡水。
敵大部被俘繳械。
蘇聯顧問羅加喬夫在前線,目睹革命軍將士作戰如此英勇善戰,高興地稱讚東征軍,堪與蘇聯紅軍相媲美。
後來,敵軍組織兵力,進行幾次反撲,張民達和葉劍英堅守城內,指揮部隊,配合友軍打退其進攻,迫使敵向平山一帶退卻。
革命軍乘勝追擊。
葉劍英事後常說:“淡水一仗打得很苦。
”經過這一仗使東征軍信心倍增,軍威大振,為第一次東征奠定了勝利基礎。
葉劍英在這次戰鬥中,不僅身臨前線指揮,而且冒著槍林彈雨往來於友軍之間進行聯絡,協攻敵人,在東征軍中傳為美談。
東征軍東出淡水,迅速攻佔惠東的平山。
2月22日,東征軍粵軍司令部在白芒花召開軍事會議。
經過激烈爭論,許崇智接納張民達、葉劍英意見,放棄蔣介石先打惠州的主張,確定率領二師、四師主攻三多祝洪兆麟部,向潮汕進軍;由蔣介石率領黃埔兩團學生軍繞過三多祝,迂迴海豐,襲擊葉舉殘部。
二師在進軍中苦雨悽悽,道路泥濘,行軍十分困難,但士氣仍然十分旺盛,一路上軍歌嘹亮。
葉劍英的非常之路 第一篇(22)
革命軍步步緊追,叛軍連連敗退。
張民達、葉劍英率領全師官兵,艱苦奮戰,猛追猛攻,在海陸豐彭湃領導的農民軍的配合下,於2月27日攻克海豐城。
直搗“將軍府”,端了陳炯明的老巢。
第二天拂曉,蔣介石率學生軍迂迴至海豐會師。
二師一鼓作氣,乘勝猛追,配合學生軍,相繼收復惠來、揭陽、潮陽,於3月中旬連克汕頭、梅縣,惠州也不戰自下,守軍自動獻城。
至此,第一次東征僅歷時一個多月,大獲全勝。
葉劍英在整個戰鬥中,輔助張民達,指揮有術,發揮了重要作用。
東征軍進入梅縣,葉劍英奉廣州留守大元帥府命令,任梅縣縣長,率二師直屬隊留駐梅縣。
東征軍正向孫中山報捷的時候,不料噩耗傳來,孫中山先生不幸病逝北京。
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發起東征之師,卻沒有見到東征的勝利。
他在病中依然日夜關心東征戰事。
當接到淡水大捷的電報時,不勝欣慰,並諭代電獎勉“各將士努力殺賊,以期三民主義之實行”。
3月10日,在他病情危殆時,聽到潮汕克復的訊息,臉上露出十分喜悅的顏色,立即給廣東留守大元帥府代行大元帥職權的胡漢民打電報,指示東征軍要遵紀愛民,“不可擾亂百姓”。
3月25日,廣州留守府向東徵軍前線通報孫中山於3月12日逝世的噩耗。
晴天霹靂,萬民震痛。
葉劍英縣長在梅城舉行“孫中山先生追悼周”,分片設靈堂進行“望祭”,30日在東校場召開各界民眾追悼孫先生大會。
愁雲冪冪,哀樂嗚咽。
葉劍英親讀祭文,緬懷孫中山一生革命的豐功偉績,號召全體軍民化悲痛為力量,繼承中山先生遺志,消滅陳炯明叛軍,把東征和國民革命進行到底。
他聲淚俱下,憶述追隨偉大革命先行者的戰鬥歲月,悲痛不已。
葉劍英繼承孫中山的遺志,治理梅州,懲惡揚善,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