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按照陳炯明的部署,盤踞在惠州、平山、淡水的葉舉部,向寶安、東莞進攻;盤據在潮州(潮安)、汕頭的洪兆麟部,經海陸豐,西出淡水,進窺廣州;盤據在贛邊及河源、五華的林虎部,向南移動,分兵向龍門、增城北面進攻,與葉舉部相呼應。
同時,勾結江西的軍閥方本仁出兵,夾攻廣州。
這就是陳炯明的如意算盤。
然而他的算盤並不如意。
名義上由葉舉任各路軍總指揮,統率全軍,實際上,各軍之間,勾心鬥角,互不買賬。
陳炯明見此情景,悄悄從香港返回惠州,部署所轄各部集結,迎戰東征軍。
1925年1月30日,東征軍總司令部召集東征軍師以上參謀長研究作戰部署。
許崇智總司令主持會議,他右手邊是蘇聯軍事顧問團。
許崇智聽取總司令部參謀處長等的作戰報告。
根據敵我雙方的兵力和所在位置,提出東征軍的作戰部署和進軍路線。
確定右翼軍的張民達師為先頭部隊,提前出發,黃埔學生軍跟進。
由於作戰任務緊迫,在散會之後,許崇智交代留下總司令部參謀處長、二師葉劍英參謀長與軍事顧問加倫等人,繼續詳細研究右翼軍具體的行軍作戰計劃。
葉劍英快步走到加倫面前,向他報告。
加倫熱情握手:“我們是老朋友了!”然後介紹一位蘇聯軍官說:“這是羅加喬夫同志,經許總司令同意,準備隨你們二師行動,參與指揮作戰。”
羅加喬夫也是蘇聯紅軍的將軍,當時是駐北京蘇聯大使館副武官隨員,曾任蘇聯軍事顧問團軍事會議主席。
“認識你很高興!葉將軍,”羅加喬夫熱情地伸出手來,主動與葉劍英攀談。
葉劍英結識了加倫和羅加喬夫,很高興。
從這次共同擬製作戰計劃以後,東征北伐,有相當一段時間,葉劍英同加倫將軍並肩戰鬥,建立了深厚友誼。
後來,在訪蘇的一首詩中寫道:“不見加倫三十年,東征北伐費支援,我來伯力多懷舊,欲到紅河認爪痕。”
1月26日,張民達、葉劍英率領東征先頭部隊的第二師,從廣州出發。
出發前,召集軍官開會,進行戰爭動員,講明東征的意義,要求部隊嚴格執行東征軍政治部的規定。
一路上“約法三章”,張貼《告百粵父老兄弟姊妹》佈告,散發傳單,不籌餉,不拉夫,不擾民。
宣傳隊沿途宣傳,製備茶點,邀請鄉民開聯歡會。
原來對“陳家軍”畏如虎豹、怨如寇仇的民眾,對東征軍親如家人。
葉劍英的非常之路 第一篇(21)
許多工友組成慰勞隊、救傷隊和運輸隊支援軍隊,許多農民自願出民工,隨軍東征。
沿途的小孩子也跟在東征軍屁股後頭,學唱革命歌曲。
部隊紀律嚴明,深受群眾歡迎。
東征中,張民達和葉劍英指揮部隊猛攻猛打猛追,全師官兵英勇善戰,旗開得勝,不數日就掃清了石灘、石龍一線敵人,擊潰敵熊略部,俘虜數百人,乘勝攻克廣九鐵路線上的常平。
二師首戰告捷,軍威遠揚。
張民達、葉劍英下令在常平稍事停留。
此時,許崇智偕同廣州市長孫科、公安局長吳鐵城、蘇聯軍事顧問加倫將軍等人前來勞軍。
許崇智到師部召集各團軍官講話,表彰二師戰功,給以獎賞。
加倫將軍見到葉劍英,稱讚說:“你們的作戰計劃執行得好,照這樣打下去,很快會掃平東江。”
這時,蔣介石指揮黃埔學生軍,於2月3日晨8時由黃埔乘福安兵艦浩浩蕩蕩開拔,經過虎門,第二天不費一槍一彈進駐東莞縣城,然後經石龍、平湖,到達龍崗。
潰敗的叛軍在葉舉指揮下,集中在淡水一帶。
其殘部熊略、翁騰輝等約三四千人,企圖固守淡水待緩。
2月10日,粵軍二師進抵淡水城郊。
淡水城構築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城垣系泥土築成,又高又厚,有上中下三層射擊陣地。
敵軍為了防備夜間攻擊,在城牆高處裝有照明裝置,照射城外四周,皎如白晝,一遇攻擊,三層槍眼同時還擊,噴出火網。
城之四周為窪地,稍遠之近郊為土山,地勢險要,防守嚴密,一時難以攻取。
而東征軍地形不熟,糧食不濟,孤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