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1/4 頁)
帝車的兩邊,由內侍拱護。帝車後面,是兩輛備車和四輛大型從車,然後,又是十四輛侍從軍。這是一組,附隨這一組的,有四百兵士、宦官、宮女、執事官員和運載車。
雖然是逃亡,但在出宮之時,車仗隊伍卻很有秩序,兵士們也齊整和可以說軍容甚壯。
原定的計劃,趕在黎明前出延秋門的,但軍騎太多了,當帝車到延秋門時,已有曙色,皇帝和貴妃在出城門時,同時揭開車帷向外觀望。
他們看著天地青蒼中的禁苑,都不發一言。
高力士立馬在延秋門城外,當帝車經過時,他上前低奏:“陛下,前鋒已過便橋,沿路秩序很好!”
皇帝哦了一聲,回望城垣,忽然間老淚縱橫了。
高力士不忍著,而且,自己也悲從中來了,他努力自抑,低說:“陛下珍重!”就為皇帝放下車帷。
李隆基卻在這一瞬間感情氾濫,他嗚咽著吐出:“四十多年天子,我把我的江山弄到這步田地,唉,玉環——”楊貴妃捱到他身上,為他拭去淚水,但是,她自己卻在啜泣。
車駕出延秋門後,速度稍微快了一些。
此時,延秋門內,秩序已不如剛才那樣好了,車隊分兩支而出,有些擠迫相。但是,在前面的車隊是不會知道的,帝車一組二十乘車,第二批是四十乘車,有的載人,有的載財貨,這兩批車後,又是四百名騎兵。這和中隊隔分,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隨在四百騎兵之後押陣。
出延秋門後,將及西渭橋時,楊國忠一行人已在等待,那是事先安排的會合,楊國忠領著朝廷中部分官員、諸蕃及外國的使節,還有一隊兵相護。
楊國忠和韋見素、魏方進及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時先上前,向皇帝請安,並報告宿值官員隨行人數以及諸蕃、外國使臣等,他隨帶的南衙衛兵有一百二十人,經由安福門繞道而出的,由於宵禁尚未解除,在城內路上,未曾擾及百姓。楊國忠又報告,已派出十二批人,分別去通知勳臣百官出走。
官員們的車隊分為三起,一批隨在車駕之後,另二批則分別安頓在第二行列中。楊國忠和兒子與魏方進,騎了馬隨在皇帝車後,韋見素則領主要官員併入車隊,他暫時在行列中代行首相職權。
到渭水時,天已大亮,太陽光也可以看到了,車騎隆隆地過渭水上的便橋——這是一座古老的大木橋,漢武帝時代就已修建了的,但歷代都從事整修,現在,這座稱為便橋的西渭橋,有幾座石墩,橋面在三年前大修過,很結實,車隊安穩地過橋,聲響隆隆不絕,皇帝的車走出數里,還能聽到橋上的聲響,在彎道上回望,車隊蜿蜒不絕,皇帝嘆著,心情也沉重著。
不久,楊國忠又上來奏告,左右建議,等大隊過完便橋後,放火焚橋,以減少這一條路所受的壓力。
皇帝不加思索地說:
“此事不可,徒增人怨,由它去吧!”皇帝說了,再詢問後隊的情形,接著,命袁思藝到後面去巡看。
在皇帝和楊國忠說話時,楊貴妃問楊暄以家人的情形。楊貴妃得知,國忠並未與家眷同行,宰相的家族守在義寧坊,將於開城門時,從開遠門而出。
虢國夫人一家和宰相夫人俱行。
西奔的車隊,在過了便橋之後,行進速度就緩了下來,高力士發現先遣的內常侍王洛卿一行,只在便橋附近布有人員,與原定的計劃有出入,他為此而訝異,立刻派人超前十里觀察,同時,為了安全,他又加調四十名龍武軍騎兵超前巡路。
車隊過便橋十五里,行進更緩了,皇帝一行的前隊雖然沒有受阻礙,但為了要照顧到中後隊的情形,不能不稍減緩,同時,前路報告:長安與咸陽之間中途站人員,逃走了,只剩下天明前繼王洛卿之後而派出監察組五人在,他們中一人回馬迎上大隊,向高力士報告路上有昨日出城的難民。
//
………
《楊貴妃》第八卷(2)
………
高力士錯愕著,悄悄和楊國忠商量,他們不相信此去咸陽的路上會有問題,決定不奏告皇帝。但是,戒備卻加強,接著,後方面來的報告,宮中出來的最後一隊人,和城中出來的人已相混相接,路上很亂,有不少是步行的,太子雖以兵隔阻,但沒有什麼用處。
這是流亡的第一程,四十里路,到咸陽的望賢宮休息,在預計中,這一程會很平安和順利的,但是,未到中途,就發覺估計和事實有距離了,特別是時間,比預期的已多耗了半個多時辰。
為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