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法。明白了這個玄機,養生治病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實這個方法說起來非常簡單,就是在站養生樁過程中,腳趾要有節奏地抓地,也叫抓撓。抓撓時,足心的湧泉穴也會隨之一鬆一緊,有人能明顯感到氣血在體內微微鼓盪,傳導到掌心,連勞宮穴也調動了,既養心又養腎。
無獨有偶,近日在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稱日本有醫學專家研究發現,經常活動腳趾可以幫助脾胃減輕負擔,也是要求自然站立時,讓腳趾有節奏地抓地放鬆,重複數分鐘,可以對經絡產生鬆緊有致的刺激,隨時隨地有效健脾。堅持一段時間,脾胃功能會得到顯著增強。
養生也如同做學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有腳踏實地地去體悟,才能慢慢領略到中華養生文化的精妙。
【用之有道——武醫師如是說】
“風為百病之長”,練站養生樁的時候最忌諱的一點就是迎風站立。當你渾身冒汗時,別在風口、山頂停留,而要找背風處作短暫休息,流汗後要馬上穿上衣服,以免受風寒得病。初站養生樁的時候,如果感覺到有點累了,可以舉高一點或者舉低一點,都沒關係,只要高不過眉、低不過臍就行了;兩手還可以左右調整位置,只要左手不放到鼻子右邊,右手不放到鼻子左邊就可以。
。。
5。給學站養生樁的朋友點竅
劇烈運動,一般只適合年輕人,對於那些身體虛弱、津乏氣短的人
來說,劇烈的運動會增加內耗,傷津動氣,不增其益,反受其累。因此有養生經驗的老人經常說:大動不如小動。
在我把養生樁在部落格公佈之後,跟帖的朋友絡繹不絕,很多人對這個簡單有效的養生法很感興趣,雖然已經講過如何練養生樁,但很多朋友還是要求我再講講站養生樁養生的細節與講究,或點點竅什麼的。其實養生樁就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會的養生法,沒有什麼太大的講究,但網友們的熱情讓我盛情難卻,今天我再從細節處講講養生樁,希望能對朋友們有所幫助。
養生樁很平常,但它對治病養生卻非常有效,也是最省時間和不佔地方的養生法。兩腳平鋪於地,與肩同寬,全身很隨意地放鬆下來,雙手在胸前環抱,臀部慢慢地往後靠,如同坐一個高凳,似坐非坐。這樣就站好了。
接著,還有一些小講究:
手要求掌心內凹,十個手指張開以後,裡面的關節往裡面夾,外面的關節往外面頂,虎口是圓撐的。腕關節不能僵死,兩個肩膀撐開。
十個手指之間要如同夾一根香菸,不能讓它掉下來。雙手如同抱一個氫氣球,用力輕了這個氣球就飛出去了,用力緊了這個氣球就爆了。用心體會這種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感覺。
頭呢,下頜稍微往回收一下,和脖子之間好像夾住一個乒乓球;同時,感覺頭上面有根繩子吊著。
姿勢固定好了以後,可以前後晃一下,如同在游泳池裡或在齊胸深的溫水中,體會水和人激盪的感覺,幅度不要太大。眼睛似閉非閉,什麼高興想什麼。尾椎骨畫圓圈,全身放鬆,但松而不懈,保持一種似尿非尿的感覺。就是短短的3到5分鐘時間,我們的身體會微微發暖,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暖流。手也會發熱發脹,裡面有螞蟻爬的那種感覺,這就是“蟻行感”,說明體內氣血的流動已經加快了。身體在輕微搖擺晃動的時候,如果不能很好控制,可將意念集中在尾椎骨上,慢慢地用尾椎骨畫一個小圓圈,帶動身體的細微晃動,此時,五指的蟻行感隨著身體的晃動而尤為明顯。
養生樁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看似不動,其實是不動之中有大動。這種大動又不同於跑步、跳繩等體育運動,那是劇烈運動,一般只適合年輕人,對於那些身體虛弱、津乏氣短的人來說,劇烈的運動會增加內耗,傷津動氣,不增其益,反受其累。尤其是那些身患嚴重高血壓、冠心病、支氣管炎等疾病,以及隱匿性疾病的人,劇烈型運動更是要不得的。因此,有養生經驗的老人經常說:大動不如小動。其實,小動不如微動,站養生樁的動是一種微動,確切地說,是一種蠕動。身體這樣輕微晃動著,感覺自己像海藻一樣,隨著迂緩的水流漂漂盪蕩、盪盪悠悠。在晃晃悠悠中身體四肢得到頤養,全身血液也像安靜的溪流,周流而不息。
多年的站養生樁經驗使我體會到,養生樁是靜中有大動,看似靜靜站著,只有輕微晃動,實則全身的氣血都在動,這是真正的動,是最具效率和效果的動,站養生樁又是不靜而真靜,雖則不能全無雜念,但卻能心生歡喜,精神愉悅。簡簡單單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