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4/4 頁)
生意就成交了,心裡十分興奮。他常帶著外地的客人來參觀B夫人的商場,甚至為伯克希爾的年度會議提供客車,好讓股東們來看看這家商場。一定程度上,傢俱世界已代替紅磚建造的新貝德福德紡織廠,成了伯克希爾公司的象徵。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瑪特15個月內為巴菲特賺的錢就相當於紡織廠19年賺的錢。
這種比較很能說明問題,因為哈撒韋是個集團而傢俱世界是個實體。人們分不清集團與集團的區別,最終消費者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巴菲特苦笑地開玩笑說,從未有人去服裝店買一套“哈撒韋”生產的條紋西服。
B夫人巨大的營業額使她很少把錢投在存貨上,而紡織廠要花錢。每當有工廠提高規格時,伯克希爾和其他什麼集團也都得跟著提高。因此,沒有人能得益,沒有護城河,各個企業都得花同樣多的錢。
儘管巴菲特很清楚這一點,有時他還忍不住想,再投入點資金,情況可能就改觀了。70年代中期,他又買下一家紡織廠,在漢普郡的曼徹斯特。賬面上看,這次收購便宜到掠奪的地步,而事實證明這是個災難。回首往事,巴菲特認識到紡織業其實是個陷阱。
單個看,每個公司的資本投資決策都是有成本效益的、明智的;可總的來看,這些效益相互抵消掉了,是不明智的 (就像觀看遊行時,人人都踮起腳尖以為能多看到點什麼一樣。)
越來越多的股東問他為什麼還辦紡織廠。巴菲特解釋說,本集團是當地的一個大僱主,工會也很合作,至少他還能得到點利潤。他認為肯。察思也很忠實,一開始就是他在經營。他提醒股東說,是察思努力經營紡織廠,為伯克希爾的發展提供了燃料。可私下裡他警告察思說:“看起來工廠開始要賠錢了,我可不想這樣子。”
察思繼續辛勤工作——幾乎像B夫人一樣。他換了生產線和紡織纖維,提高了機器的規格,與工會領導的關係也改善了。 (他們知道奧馬哈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