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不是為了買個殼,而是要紮下心來做汽車,要用3到5年時間把亞星客車打造成中國客車行業的旗艦。
2003年還傳出訊息,波導將和浙江省政府合作,投入30億元進入汽車業。五糧液準備涉足汽車外觀模具。同時在前幾年轉型貨車製造的雲南紅塔集團,在這一年開始涉足轎車生產。
那麼為什麼大家不約而同進入汽車行業呢?顯然是由於豐厚的利潤,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02年前10個月汽車工業所屬的交通運輸裝置製造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352億元,同比增長64�6%;新增利潤138億元,對全部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貢獻率為22�5%,位居各大工業行業之首。在汽車行業經濟效益大幅增長的直接拉動下,整個工業企業效益出現轉折性變化。與此同時,汽車對國家稅收的貢獻也大大增強。2002年,僅汽車工業增值稅和銷售稅及附加兩項稅收就達262億元,同比增長27�5%,大大高於全部工業稅收增長11�5%的水平。汽車工業繳納的稅收已佔工業企業稅金的5%,新增稅收的貢獻更達到了11�2%。
2002年,汽車行業非但沒有在入世衝擊中艱難求生,反而增長迅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結果顯示:2002年,全國汽車產量達325�12萬輛,同比增長38�49%;銷售完成324�81萬輛,同比增長36�65%。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節 收購秦川(4)
因為“爆發性增長”,2002年被命名為汽車行業的“井噴之年”。自然而然,進入2003年,汽車行業吸引了眾多熱錢的湧入。大家不約而同產生出強烈的“造車衝動”,因此可以說,2003年是不折不扣的“造車年”。但是很快這些資本幾乎都從汽車業敗退,只有比亞迪獲得了成功。王傳福的加入造車大軍並不是跟風,王傳福是“*者”,他有他獨特的想法。
汽車製造業是什麼?按照王傳福的說法:“汽車業是一個做了100多年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其實就是一個低科技產業。”不愧是技術狂人,王傳福這句話,鮮明表現了他對通用、福特、豐田等老牌汽車公司技術壟斷的藐視。他認為手機業才是真正的高科技產業,“手機裡面的零部件才是高科技,LPC、攝像頭、LCD、精密塑膠,那個比汽車的難度要大得多。”那麼既然比亞迪在手機零部件行業裡可以叱吒風雲,區區造車又何懼之有呢?
在體育界有句話叫做“一通百通”,是說在某個專案做得好的人,轉到別的專案也非常容易上手。比亞迪正是這樣,在電池業,在手機零部件製造業,比亞迪已經有了多年的積累,可以說已經通了,那麼當它轉向汽車製造業的時候也會很快上手。所以王傳福其實一點都不怕橫亙在比亞迪之前的技術關。王傳福怎麼會怕呢?他自己就是技術出身,對他而言,學習汽車理論知識簡直是小菜一碟。就像一個數學系博士改行學習計算機,用不了兩年,他就會非常厲害,甚至有時候會超過計算機系的尖子。
王傳福敢於改行造車,自然是因為他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沒有像那些貿然進入汽車行業的其他公司一樣,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王傳福信心百倍,另外他手裡還握有一張王牌。也正是因為手上有這張牌,王傳福才敢在對造車業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高調進入。
眾所周知,石油資源會在21世紀枯竭,接下來人類必須使用各種替代能源,這其中主要就是電池,尤其是太陽能電池。比亞迪就是製造電池起家的,在電池製造領域有深厚的積累,那如果幾年之內比亞迪能夠開發出高效的車用電池,那麼比亞迪就將搶先佔領市場。而且實際上外國汽車公司最主要的技術優勢就在汽車發動機上,一旦全世界的汽車都使用電池,那麼外國汽車公司上百年的技術壟斷也就一夜之間被打破。
為此,王傳福必須提前進入汽車行業,熟悉汽車製造,同時等待比亞迪的工程師儘快開發出高效的車用電池,然後二者一整合,比亞迪登上世界汽車製造業新的王者霸主地位。王傳福認為,未來3年依靠電池產業比亞迪就可保持高速的業績增加,而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實為未來5-10年甚至更長時期的盈利作打算,電動汽車專案將決定比亞迪的未來。
王傳福的算盤就是這樣打的,雖然有些地方實現起來有困難,但是他堅信這是一條明路。可以輕輕鬆鬆實現跨越式發展,迅速把民族汽車製造業的大旗插上世界之巔。這絕對不是神話,這依靠的是技術,技術改變世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