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車。而收購秦川汽車有助於公司開發電動汽車用的充電電池,能夠將比亞迪製造電池的技術有效利用。
雖然王傳福很執著,但是投資人還是半信半疑,電動汽車當然是未來的趨勢,可是畢竟目前是不現實的。此時投入要冒非常高的風險,比亞迪行嗎?
此次收購之後,比亞迪佔秦川汽車77%的股份,胃口大開的王傳福還意猶未盡。2004年2月20日,比亞迪秘密增持股份,與陝西投資集團公司和北方秦川機械訂立收購協議,以5250萬人民幣(約合4952萬港元)的價格再次收購比亞迪汽車15%的股權,比亞迪公司對比亞迪汽車的股本權益由77%上升到92%,此次收購是在秘密狀況下進行的,外界很少知道。然後2005年7月比亞迪完成對部分外持股權的第二次收購。至此,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已由原來的92%增加到99%,基本已經將秦川汽車公司牢牢控制了。
2�造車的理由
王傳福是狂人,但絕不是蠢人,他做這麼大的企業決策肯定是有詳細周密的分析與謀劃的,那麼王傳福到底在想些什麼?
也許王傳福的一段話能夠解釋這個疑問。王傳福曾說:“企業就如生命體一樣,經受不住一項業務衰落和另一項業務興起之間的一個時間間隔。它們在核心產業衰退之前必須毫不遲延地創造新業務。”
從王傳福的話可以看出,比亞迪的電池製造遇到了瓶頸,王傳福希望突破瓶頸,因此在王傳福看來,汽車業恰恰就是比亞迪未來所依靠的新業務。
在國內電池製造業,王傳福應該算是較早的吃螃蟹的人之一,比亞迪能夠成功部分原因在於王傳福在別人之前看到了機會,然後透過自己的努力抓住了機會。但是隨著比亞迪名聲的傳播,必然會讓其他的投資者看到電池業潛藏的機會,於是紛紛投資,不斷成立新的電池公司來搶奪比亞迪的市場份額。
比亞迪能夠競爭過索尼等日本電池企業,一是靠過硬的技術,二是靠低廉的成本。對中國其他的電池企業來說,完全可以複製比亞迪的模式,然後再與比亞迪競爭。就算不把比亞迪擊敗,也會讓比亞迪大受損失。在王傳福看來電池製造業的進入門檻太低,自己成功之後,很容易引來其他投資者同自己競爭。一時間電池領域湧現了一百多家公司,互相競爭,使得電池領域過度競爭,利潤不斷下降。幾年來,充電電池每年的價格均有10%的下調幅度。
第一節 收購秦川(3)
正是因為比亞迪的電池製造已經遇到銷售天花板,很難再有大的突破,所以深謀遠慮的王傳福必須籌劃公司的轉型。比亞迪手中擁有12�4億人民幣的現金,這筆大額的資金處於閒置狀態,比亞迪的電池業已經不需要更大的投入了。那麼王傳福必須為這些閒置資金找到一個投資領域,否則只能是浪費資源。在種種原因的決定下,比亞迪必須拓展業務,比亞迪必須謀求轉型!
當時比亞迪面臨的一種選擇是可以全面轉向手機領域,比亞迪可以嘗試擁有自主品牌的手機。但是由於比亞迪電池的客戶是摩托羅拉、諾基亞等手機制造商,所以如果比亞迪全面進入手機行業,那麼比亞迪電池的銷售必然會受到極大的衝擊。權衡之下,最終王傳福選擇了汽車製造業。
其實比亞迪選擇改行造汽車,還是有一個行業背景的。在整個2003年中國盛行一股外行造車風,比亞迪控股秦川只是這股“造車熱”中比較引人注目的一個。2003年,汽車業的豐厚利潤在製造業激發起一股強烈的“造車衝動”,家電業、手機業、菸草業等行業的鉅額資本像潮水一般湧入汽車業,所有人都想在汽車市場分到一塊蛋糕。
2003年8月份,美的空調與昆明高新區招商局簽署協議,美的5年內將總投入20億元人民幣,對雲南客車廠、雲南客車改裝廠等企業進行改造,準備打造 “雲南美的汽車工業城”。此後,美的又積極與湖南的三湘客車進行接觸,10月份,又與三湘客車達成協議,開始接管這家企業。一年之內,美的梅開二度,準備在汽車界大展拳腳,成為家電業進軍汽車風頭最勁的一家企業。
2003年10月,奧克斯集團出資5000萬元,收購瀋陽雙馬汽車95%的股權。奧克斯成功擁有了越野車和拖拉機等車種的生產牌照。11月,奧克斯生產的第一款汽車——“朗傑”SUV在瀋陽下線。
12月,顧雛軍在揚州宣佈,格林柯爾出資4�17億元人民幣收購亞星客車67�67%的股份,格林柯爾正式進軍汽車業。顧雛軍宣稱,他入主亞星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