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精神失常。這樣的人中不乏極有天分的,就因為才華橫溢,他們的孤獨寂寞和鮮少與人來往有著正面的價值——不受傳統束縛,不必瞻前顧後,一般人可沒這個膽識。他們傑出,知識豐富,能夠超脫種種界限,而大家對他們充滿敬意,站在一旁純欣賞。如果他們的情感生活不至於交白卷,只是有點兒害羞退縮,這樣的分裂人格者不過是有些與眾不同、比較敏感、揚棄世俗瑣事以及平淡無奇的東西。除非碰到淡漠、沒有感情的人,他們才會退縮。
他們對宗教多半抱持懷疑的態度,極盡挖苦之能事,認為信仰根本就是“胡說八道”,批判禮教、傳統以及所有的規範,在這些事物面前保持清醒,以近乎不尊重的言詞解釋所有無解的事物。在啟蒙時代以及自然科學蓬勃發展的年代,這樣的人不算少。通常他們是理性主義者,無從感知一些特定的經驗,一般人也很難和他們討論這方面的話題。
這種對待宗教和信仰的態度,也許是潛意識裡預防自己失望的策略:他們不敢去信,因為不希望自己失望,卻又悄悄地期待可以說服他們的“證明、事蹟”。有的時候他們傾向於虛無主義,有破壞傾向,一旦成功地摧毀別人的信仰,成就感會讓他們樂不可支。然而他們未必見得希望別人跟他們一樣,什麼都不信;這裡我們再一次看見他們的矛盾。也許,他們並不希望自己是不相信一切的人。嚴重失常的人,因為不曾擁有被保護與被愛的體驗,完全不可能信仰宗教,傾向於無神論。他們把自己當作衡量一切的標尺,妄自尊大,以至於奉自己為神明。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對這世界沒什麼興趣,集中心力只關愛自己,從中衍生出一股力量和意念,佔據著他的意識。有些人會向宗教裡尋找不曾有過的安全感,也找到了;但他的信仰並非兒童般的純粹,也不是信一位值得敬愛的神,比較像是接納一個超凡入聖又不落言詮的人物。在這個人物的面前,他有條件開放的自我滲出一絲崇敬,從這位非凡人物的身上,映照出他自己的人性與人道主義;這份默契可以約束他。
分裂人格者懷疑倫理與道德,如果有人苛責他,希望他因此感到內疚的話,他不會太在乎。他壓根兒不會對任何人產生什麼不好意思。他不太與人來往,拙於交際;自我中心,捍衛自己的主張,適合他的才有價值。如此一來,他有可能變成一位“道學家”,只認可適合他自己行使的道德規範,瞧不起那些遵循道德思想的人,認為他們都膽小如鼠,沒有勇氣按照自己的意思過日子,夠堅強的人活在自訂的法律當中。他自行賦予自己與眾不同的價值與意義,就像這一章一開始所引用的文句一樣。意志不夠堅定以及軟弱的人只會退縮起來,自行建立一個私人的調和世界,不需要別人參與。有的人只愛小動物或者沒有生命的東西;嚴重失常的人有破壞摧毀的傾向,反社會,利用別人達到自己的目的時,一點兒顧忌都沒有。
精神分裂的父母或老師不會給孩子足夠的溫暖,他們對孩子來說可望而不可及,孩子的需要他們無從知曉,也無從響應,甚至在孩子表露情感時加以嘲笑。他們很輕易地讓孩子感到不安,太早看穿孩子的心裡在想什麼,希望達到什麼目的。有這種父母,孩子如同生活在凍土之上,他們會因父母的反應前後不一致,又完全不體會他的心意,而變得精神異常,這不容我們輕忽。這樣的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太少,以致孩子不敢親近;但是他們卻可以對小寶寶有求必應,維持不錯的關係。等小寶寶長大了,他們就用嘲弄替代關愛,困惑不已的孩子很難說服自己:如果父母根本不把他當一回事,這叫作愛嗎?(“我的少爺兒子一下子變得熱情起來啦”;“我的小公主今天對我特別親熱,因為她有求於我”。)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天才與精神異常:分裂人格的多種面貌(2)
由於這種個性,分裂人格者喜歡從事少與人接觸的職業,理論、抽象的職業最得他們青睞,最常見的是自然科學家、航天員、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工程師。如果所從事的學術研究必須與人合作,他們會採取間接、迂迴的方式,譬如透過心理測驗、顯微鏡觀察以及放射線攝影,或者,經由遺體解剖進行病理研究。他們太容易被心理反射盤踞住,呼應叔本華所說的:“上帝啊,如果你真的存在的話,如果我真的有一顆心的話,救救我的靈魂吧。”他們總是期盼著被揭示、被發現。如果從事醫師這一行,他們當研究學者比為病人治療更勝任,對精神科與學術有高度的興趣;作為神學家,他們比較喜歡鑽研宗教理論,而非與信徒密切相處的神職人員。他們刻意與人群疏離,轉向動物、植物和礦物,運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