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現在計程車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出現了“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的新情況,他們為了宣傳自己的觀點,周遊列國,可以選擇與自己政見相投的新主子,文士隊伍空前壯大。
戰國時代養士之風風靡一時,養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魏信陵君無忌因禮賢下士,士從各個地方過來爭相投靠他的門下,他供養的門客達到三千人。趙平原君招納天下的豪傑勇士,身邊有敢死之士三千人。齊孟嘗君田文接納各地有本事的志士,養門客千餘人,此外還接納天下的豪俠甚至奸人到自己門下。秦呂不韋招士,養食客三千人。編撰《呂氏春秋》,也以文士為主。這些文士掙脫了奴隸制的束縛,周遊列國,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於是知識分子中湧現出了許多不同學派以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現象,史稱“百家爭鳴”。
所謂“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後人把小說家以外的九家,又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裡來的。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禮”。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他在40歲以前,主要活動是教書。42歲那年,帶著車子數十乘、侍從弟子數百人遊說齊、魏等國。晚年回家著書立說,今存《孟子》7篇就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體現。孟子宣揚“仁義”提倡“仁政”,主張“法先王”。他說:“仁政必自經界始”,就是說實行“仁政”首先要恢復周代奴隸社會的井田制。他認為古代比當代好,要人們“遵先王之制,守先王之法,行先王之道”。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著《荀子》一書,他讚揚富國強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讚揚秦國。他對孟子等的陳舊學說有過激烈的批判。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國人。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
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要求有一個社會秩序穩定的政治局面,反對互相侵犯,要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墨子提出“兼愛”的理論,使強者不欺負弱者,人多勢眾的不掠奪勢單力薄的,富足的人不欺辱窮困的人,出身尊貴的不鄙視身份低微的人。他認為社會應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