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母親的右肋流血不止,兒子見牽駱駝的沒來,知道是母親騙了他,一時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哭著說:“母親大人,牽駱駝的沒來,我無法撕下駱駝皮補在您身上,這該咋辦呢?”說著,雙膝跪地,給母親磕了三個響頭。母親說:“兒啦,別哭了,我不埋怨你。你是為娘吃了河裡撿來的李子懷孕生下來的,那李子又象兩個耳朵,娘給你指姓起名,就叫李耳吧。臨死之前我沒別的話講,常言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娘進入九泉之後,你在塵世上要做個好人,也不枉費我懷你八十餘載了。”說罷,氣絕身亡。李耳跪在母親身旁邊,好生痛哭一場。因為李耳出生時是老頭模樣,後來人們就把李耳稱為老子。
老子有著滿腹學問,至於活了多少歲也說不清,只知道200年後,被廣納賢才的周文王請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職,主管國家存藏的竹簡。
武王繼位後,老子負責記錄朝廷的朝政議論。當時等級森嚴,除武王可伏几而坐外,朝臣們只能無依無靠地席地而坐。然而,老子卻被特封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記錄政事。 成王執政的時候,曾派老子出使大秦、竺乾等國,他到處講學,頌揚周德。
由於這位仙風道骨的長者,學識淵博,令人欽敬,所以,各國的君主朝臣都尊稱他為“古先生”。
輪到昭王執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老子預料到即將要干戈四起的,再也忍不下這爾虞我詐的爭鬥,於是,他辭去朝官,騎了頭青牛,西出函谷關,去崑崙山隱德修行。
他經過函谷關時,函谷關關令尹喜知道他即將隱去,就對老子說:“您這就要隱去了,請把您的見解學說給我寫下來吧。”於是,老子著書上下篇共五千多字言道德之義,這就是著名的《道德經》。書寫成後,老子便過著隱居的生活,後人不知其下落。
老子出身於士大夫家庭;是史官世家的後裔;自幼好讀,學識淵博,大約在公元前550年前周靈王后期,也就是在孔子出生前後,任周王朝守藏室史。當時各諸侯國逐漸強大,表面上聽命於周王室,實際上由齊、秦、晉、楚、吳等國稱霸,周王室把握政權的諸公卿士也結黨營私爭奪王朝的權利,致使周王室衰微。老子看不慣這些明爭暗鬥的行為,無意中得罪了掌權的甘簡公,被免去了史官職。
公元前530年,甘簡公已死,甘平公繼位。甘成公、甘章公從形式上把老子看作是甘筒公的對立面,又把老子召回周守藏室(《左傳。昭公十二年》)。老子在任守藏室史期間,掌管典籍史冊,熟悉夏商周社會變革的歷史和古代帝王的立身處事的經驗,又親身經歷了這一場政治事變和被罷官以後顛沛流離,見識更多了,思想也更成熟深沉了。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駕崩,又因子丐之黨與王子朝爭奪王位,王子朝帶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老子蒙受了失職之責,又丟了守藏室史之職。
老子生活在變革###的社會現實中,歷經坎坷;後來被迫隱居,探求天道,世人不知其所終。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當時無人知曉,因其留下的《道德經》太過玄妙,後世眾人景仰之餘,相互傳誦,越傳越奇,遂將老子捧為壽與天齊的神仙,並以神話的方式描述。
在《西遊記》中,老子又被稱為太上老君,連玉皇大帝也讓他三分,當初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太上老君擲出金圈,將孫悟空打暈。後來唐僧西天取經時,太上老君的煉丹童子和青牛都可以到下界橫行無忌,孫悟空雖然自稱齊天大聖也奈何他們不得。
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流傳下來的遺產,儘管汗牛充棟,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無容質疑,當首數老子的《道德經》。其精煉的九九八十一章,僅以簡潔優美的五千文字,洋洋灑灑,深邃博大,構造出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宏大框架。影響所及,不但融會於儒、釋、道鑄成三位一體的華夏文明基本肌骨,隨著中華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所推崇。若比《老子》為我們的《聖經》,想必絕無過譽之嫌。
老子的思想:
老子任守藏室史工作;給了他極好的學習機會,對他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尚書》。
這本書裡記載著從堯到周初歷代最高統治者的講話和文誥;其中滲透著上述各個時代的精神和許多精深的道理。
《尚書。大禹漠》記載著一段話,意思是說:人有私心是很危險的;道心是很微妙的;人們只有精誠專一;把握中正之道;才能夠處理好人生,治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