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是理所當然的,但親自處理業務卻是在剝奪下屬成長的機會。就算下屬的業務處理不夠成熟、缺乏效率,也應該透過指導與激勵幫助他們處理好業務,取得工作中的業績,而不是橫加阻攔與一味指責。
“這次是一個長期專案,不要太著急,下次通話的時候要具體說明透過我們的策劃,S公司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效。”這應該是合理的指導與激勵模式。
晉升後的P Team長對自己的職責不夠明確。他的主要職責應該是幫助下屬成長,使他們能夠取得業績,親自處理下屬應該負責的業務不是P Team長應該做的事情。激勵下屬更好地推進專案,必要的時候進行決策,並及時對專案的進展進行總結是P Team長的職責。透過這樣的努力,如果下屬職員能夠成功完成專案,那也就是領導很好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
如果領導一直忙於日常業務,那是因為作為領導的業務方式沒有改變,並且也是時間管理上的失敗。
領導不僅要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而且還要有效管理組織的時間。因此,應該脫離原有的“要怎樣擠出自己更多的時間?”的苦惱,去主動思考“組織的人和事應該怎樣在合理的計劃下完美組合”,計劃並共享思路。沒有辦法做到這些的領導,就會每天忙於處理緊張的業務,無法完成作為領導培養下屬並使其取得業績的目標。
定義自我,找到身為領導的準確定位
業務價值是指領導對自己應做的事情和方式制訂明確的計劃。如果對領導要做什麼的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也就無法進行作為領導的自我定位。
前哥倫比亞大學教授Laurence J。 Peter和Ramond Hull在《彼得的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一書中,在分析了數百個無能領導的案例後,總結出了領導無能的原因。
2 業務價值(Work Value)(2)
“組織內所有的職員都傾向於一直得到晉升,直到自身能力無法勝任新的崗位。”
也就是說,組織中的成員會透過一兩次晉升,得到能夠發揮自身能力的崗位,然後透過在崗位中發揮自己的能力,努力抓住機會,繼續晉升到更高的職位。所以,最終每個人都會努力晉升到自己無法勝任的崗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組織的每一個崗位就會被缺乏必要能力的組織成員所佔據。
當晉升到超出自身能力的職位時,直覺會讓人們很快意識到這是自己最終的高度。但現實中人們會拒絕承認自己能力的不足,而更願意把問題歸結為自身的懶惰,會認為自己透過付出更多的努力可以克服新的困難。
人們會普遍認為能力的欠缺與否,關鍵在於自身的努力,但這本書卻認為我們社會中的無能現象是源於組織而不是個人。《彼得的原理》認為,如果想要幸福生活,人們就應滿足於使自身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崗位上得到的成功,而不去期盼超越自身能力的成功(晉升)。因為相比於讓自己變得無能的晉升,身為有能力的組織成員時個人得到的滿足會更多。
身為領導想要明確業務價值觀,就應革命性地轉換思想,並進行持續的努力。身為領導,要制訂目標,就應思考應該做的事情(Mission)、想做的事情(Vision)和有價值的事情(Value)。
首先,做應該做的事情就應把握環境。分析組織並選擇自己作為領導應該做的事情,也有必要了解在與上司、同事、下屬的關係中自己需要具備的能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認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業務專家,而是“領導”,要開始思考在與團隊成員的關係中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確認自己想做的事情和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正確地分析自身的意志與想法很重要。
領導的業務價值觀
■ 業務是下屬的。(領導是幫助下屬創造成果的推動者與教練)
■ 組織優先。(代表公司的覺悟,堅持到底的想法)
■ 公司及下屬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對下屬的激勵與敦促)
■ 明確行業的概念(本質、特性)。
■ 聚焦於核心。
■ 忠於企業。
成為理想領導的指南
■ 作為領導應選擇引導而不是挑剔,選擇稱讚與激勵而不是責備。
■ 避免直接處理業務,重點進行授權與下屬培養。
■ 管理好自身與組織的時間。
■ 作為團隊的領導,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