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ht Speed:Survival Guide to Life on the InformationSuperhighway)第一章 的標題,我們說,無論我們準備好了沒有,“眼前出現的是一條單程道”(Ready ornot ,here comes the 1-way)。
我們沒有回頭路可走,沒有“鄉”可“懷”。我們不得不進入數字賽柏空間,我們不得不服“電子新疆”的“水土”,我們不得不問數字時代之“俗”。而這“問俗”的過程,不能不與對於美國文化和歷史的考察聯絡在一起。再說一遍,理解PC文化與理解美國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一回事。以下我們將從多外角度來弄清楚PC的“身世”,並從它的“身世”中看出它的“稟性”。
第二章 生於七月四日
2.1橄欖球與足球
在以成熟、穩健自居的歐洲人眼中,美國人是一群有時顯得可笑,有時又顯得可惡的孩子。
據說德國作家雷馬克(《西線無戰事》的作者)在功成名就之後,想到美國去看看,見識一下美國人的生活,可是由於感到自己不懂英語而一直未成行。他的一位朋友問他:“難道你一點兒英語都不懂嗎?”他回答說,他只懂幾句非常簡單的英語--“你好”、“很高興認識你”、“我愛你”、“上床睡覺”、“真棒”、“謝謝你”、“再見”。沒想到他的朋友聞之大喜,說道:“足夠了,足夠了。美國人天天說的就只有這幾句話。”與許多所謂“名人逸事”一樣,雷馬克的這段逸事很可能是有人編造出來聊博一笑的。然而這段笑話的確反映了德國人(又不僅僅是德國人)是怎樣看美國人的。在他們看來,彷彿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不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荼),而是天天重複由這七句簡單的話所暗示的那件事。
英國小說家赫胥尼在《美麗的新世界》中說得更為直截了當:自汽車大王福特開闢了一個時代之後,美國人就根本沒有聽說過有“愛”這回事,美麗的新世界(自從美國建國之後,“新世界”就是美國的別稱)裡的人只注重實踐,“愛”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虛無縹緲了,他們只知道“做愛”。自美國建國以來,歐洲人(尤其是英國人和德國人)對美國人一直懷有一種鄙薄之情。美國建國之初,英國人就給美國人送了一個精緻的綽號--Uncle
Sam(山姆大叔)。(英國民間傳說中有一個名叫“山姆大叔”的笨漢,而“美國”的縮寫 U.S.,正好就是“山姆大叔”的縮寫。)德國人則把一些瑣屑無聊,值不得討論的問題統統稱為“美國式的問題”。
然而美國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讓歐洲人感到不可等閒視之,歐洲人對美國人的鄙視說到底是一種末落貴族對於發跡的窮小子的鄙視,一種具有酸葡萄主義色彩的“鄙視”。美國人的長處是如此明顯,這是他們不得不承認的,哪怕是暗中承認;而美國人的短處又是同樣的明顯,這為歐洲人瞧不起他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然而美國人就是美國人,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去取悅英國人和德國人。由英國的殖民地脫胎而成的美國以他們強大實力向歐洲從事著“逆向殖民”。美國人發明了一種新的民主制度,讓歐洲人暗中欽羨。(法國的學者托克維爾在親身前往美國考察後寫出了一部讚美美國社會制度的名著--《美國的民主》。)
從上個世紀起,美國人又不斷地發明了對整個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這些技術差不多都導致了相應的時代——從“汽車時代”到“電視時代”,一直到人們正在談論的數字時代。在《生於美國》一文中,雷登說道:“美國人是徹頭徹尾的能工巧匠。我們對精巧奇妙的機械和其它技術著迷。托馬斯?傑斐遜不僅寫下了《獨立宣言》,他也發明了餐桌用的旋轉式食品架(dumbwaiter,直譯為“啞侍者”——引者)。人們喜歡托馬斯?愛迪生,他發明了許多東西,成為我們的民族英雄。”
美國堪稱“發明(創新)的民族”。這個民族的發明是全方位的發明,從政治的發明到技術發明,再到文化藝術的發明,“美國的電影是一個龐然大物,美國的電視節目在這個星球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人看,美國的音樂風靡全球,它一旦發行,就能在曼谷的大街上聽到它。”單就音樂而論,美國人“發明”了五花八門的音樂--“藍調音樂”、“鄉村音樂”、“爵士樂”、“拉撲”(Rap,一種以怪異的語調和速度隨著音樂朗誦的“快板書”)、“搖滾”……。除音樂之外,還有“霹靂舞”、“閃電舞”、“牛仔褲”、“巨無霸”(big mac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