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來探究這一切的原由,而不是遇到無法解釋的現象就歸於‘地外文明’了事——那是不負責任的態度。”
“那您認為離這裡不遠的白公山上的‘外星人基地’是怎麼回事?遺蹟和‘外星人基地’是否會有聯絡?”
“抱歉,我從沒聽說過您所說的‘外星人基地’。”
……
在熱烈的氣氛中三個半小時很快就過去了,不斷有新的記者趕來,現場被擠得水洩不通,誰都沒有要去吃飯的意思。而吳教授的興致也變得相當高,他只是隨便啃了幾口麵包,喝了點白開水,就帶著記者們參觀他們的發掘現場——他大概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了吧。
“一號坑與二號坑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大概每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都會有類似的發現,關鍵在於三號和四號坑。“教授一邊小心地繞過遺址的發掘坑,一邊說道。記者們在他身後排成二到三人並列的長龍。
在編號為三號的坑的邊上,我見到了一堆黑乎乎的東西,表面看上去除了像一堆骯髒的垃圾之外並沒有什麼特異。吳教授示意大家可以觸控一下那堆東西,我蹲下身,碰了碰,然後捻了捻手上沾上的黑色微粒,又放到鼻子前聞了聞,果然是鐵鏽的味道。
由於我在隊伍最前面,拍照、提問都很方便。
“這就是他們當時使用的鐵器?它們能派什麼用場呢?”
“根據它們的形狀,我們初步判斷大概是類似犁和鏟的東西。”
我對著這些鏽蝕、糾結的黑鐵塊不斷地按動快門,將這些醜陋卻足以引起轟動的東西一一記錄在我的數碼相機裡,一邊拍攝,一邊問:
“就只有這些嗎?”
“這些都是從這個遺蹟中發掘出來的,其他幾個坑還有一些,經過多次斷代測定,它們,”他說到這裡,頓了頓,特別加重了語氣,“與這個古村落遺蹟,是同一時代的產物。”
“不可思議!鐵器出現在石器時代!真不可思議!”我由衷地讚歎道。
“然而事實無情。”他似乎早料到我的反應,我猜想當初他在面對這一結果的時候曾有過與我相似的反應——如果這不是一場騙局的話。
“如果這些鐵器與地外文明無關的話,那以您的猜測,您認為最大的可能性是什麼呢?”我旁邊的一個記者問道。
“到目前為止,我還不能做出任何猜測,相關的證據太少了。如果當時氣候、環境適宜,在這裡出現一個農耕部落還是可以令人接受的。然而迄今還無法解釋的是,”吳教授回答,“一個月來,我們一直在遺蹟中尋找煉製金屬的火窯,但始終沒有找到,連一絲痕跡都沒有,好像他們從來都沒有建過這樣一座窯,然而當時的人類是如何獲得高到足以鍊鐵的溫度,都還是難解之謎。”——他一再強調了那個火窯的存在,似乎那就是問題的關鍵。
在走過五號坑的時候,吳教授又向我們展示了其他一些不尋常的東西。
“其實除了鐵器之外,還有一些奇異之處,比如陶器上的紋樣……”他蹲下身,從挖出的眾多陶片中揀出三片,“與同一時期其他的文明大不相同。”
我立即拿出數碼相機,拍攝了陶片的照片——對上面的圖案,我只是匆匆掃過一眼——在我這樣一個外行人看來,那些似乎是人形和一些我無法判別是什麼的幾何線條,除了繪圖的手法相當簡約之外,並沒有什麼特異——然而任何東西,只要和這個神秘的遺址扯上了關係,就似乎都變得有魔力了。
對於像我這樣一個好奇心強烈的人來說,事情開始變得有趣起來,它似乎正朝著我所期待的方向發展。
然而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一直到下午近3 點,我們幾乎搜遍現場除了正在發掘、禁止進入的區域之外的每一寸土地,當我的數碼相機也不得不換上了備用的電池與記憶卡時,大家才漸漸散去,各自到帳篷中填飽肚子。而那些坐晚班飛機的與在德令哈大快朵頤的記者們姍姍來遲,似乎他們路上也不太順利,錯過了上午的採訪令他們後悔不迭,這時只有忙著擁到吳教授的辦公室去惡補。
落日西沉時,白色的沙地上迅速地鋪上了大塊的黑色陰影,遺蹟坑很快也被陰影所覆蓋。記者們大部分已搭車回德令哈,我的採訪也接近了尾聲。
就在我走上前去要和吳教授告別的時候,忽然有一個年輕人急匆匆地向我們跑來,一邊上氣不接下氣地喊著:
“吳老師,你最好來看看這個!”
“什麼?是火窯嗎?”吳教授急急地追問。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