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堅持文物事業的正確方向》、《替曹操翻案》、《蜥蜴的殘夢——〈十批判書〉改版書後》、《關於周代社會的商討》、《由〈虎符〉說到悲劇精神》、《墨家節葬不非殉》、《奴隸制時代》等史論著作和文章,都出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這期間,他還寫過30多篇有關文物考古的考釋文章。此外,郭沫若分別於1959年、1962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和《武則天》。此外,從1957年至1965年期間,《沫若文集》共17卷陸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分卷出版。該文集收入了郭沫若半個世紀以來創作的詩歌、戲劇、小說、散文、學術論文等。 “在目前乃至我們的一生最要緊的是‘努力攀登’,不怕高峰有多高多遠!高峰也是在逐漸升高的。只顧攀登莫問高!”這是郭沫若在1957年公開發表的《給北京大學學生的一封信》中致大學生的勉語。他自己也是如此。他早期的許多著作,都在解放後重新進行了認真的校對、增訂、修補,他治學嚴謹的態度,由此可見一斑。十年浩劫,猶如一場漫長的冰雪,封凍了祖國大地文化事業。“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間,郭沫若也寫了一些詩歌和文章。在一些詩文和著作中留下了這個特定歷史環境的烙印。但在那個顛倒是非黑白、真理被殘酷踐踏的瘋狂年代,郭沫若的學術生命和身心,都遭受到了嚴重的摧殘。1971年9月初,郭沫若寫下了《西江月》一詞,指出“地球依舊運轉,廬山不見炸平”,衷心擁護黨中央粉碎反革命集團的鬥爭。粉碎林彪、“四人幫”後,郭沫若寫詞歡呼“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幫’”的偉大勝利。1978年3月,郭沫若抱病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並發表了題為《科學的春天》這一熱情洋溢的講話,歡呼“科學的春天到來了”。5月27日,在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擴大會議上,郭沫若因病重未能到會,但他發表了題為《衷心的祝願》的書面講話。  
郭沫若小傳(8)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那顆因疾勞成疾的心臟,終於疲憊地停止了跳動,享年86歲,中國現代文壇上這顆璀璨的巨星劃過長長的夜空隕落了。  
作者點評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郭沫若是一位集詩人、作家、學者、政治活動家於一身的人物。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乃至和平年代,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始終如一地忠於黨、忠於人民,始終以高尚的愛國主義革命情操和巨大的熱情,辛勤工作在文藝戰線上,為新中國的文藝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歲月的流淌,時代的前進,他的這些功績,人們是不會忘記的。而他的那些飽含愛國主義思想和革命浪漫主義激情的詩作《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地球,我的母親》、《鳳凰涅�》、《爐中煤》,以及他的劇作《棠棣之花》、《屈原》、《蔡文姬》、《武則天》等,永遠令後人難以忘懷。此外,他對中國史學和古文字研究領域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人們更是不會忘記的。鄧小平同志在郭沫若追悼大會上致悼詞指出:“郭沫若同志是我國傑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又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早在‘五四’運動時期,他就以充滿革命激情的詩歌創作,歌頌人民革命,歌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開一代詩風,成為我國新詩歌運動的奠基者。他創作的歷史劇,是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他是我國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中國歷史的開拓者。他創造性地把古文字學和古代史的研究結合起來,開闢了文學研究的新天地。他在哲學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包括文學、藝術、哲學、歷史學、考古學、金文甲骨文研究,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和外國進步文藝的翻譯介紹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樹。解放後,他長期從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扶持和幫助了成千上萬的科學、文化、教育工作者茁壯成長,對發展我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和魯迅一樣,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一位學識淵博、才華卓越的著名學者。他是繼魯迅之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我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 可以說,郭沫若已成為我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一面旗幟。他的詩,他的劇作,他的歷史探討,他的古文字研究,他的政治生涯,這一切,都擂響著他的人生戰鼓,共同合成響亮的旋律,激盪在20世紀、迴響在21世紀,它那悠長的迴音,還將繼續響徹下去,傳播下去。正如他在《我怎樣開始了文藝生活》中說的:“緊緊跟蹤著時代走,不要留在時代的後面,是很要緊的。”“……抓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