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思想的讀物。特別是1915年《新青年》出版後,他經常閱讀,深受鼓舞。這是他後來走進社會從事文學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思想基礎。1916年暑期畢業。由於家庭經濟情況日窘,茅盾不能繼續升學,經親戚介紹,去上海謀生,在商務印書館做編輯。1916年7月,茅盾帶著簡單的行李,來到上海,在一個小客棧落了腳,然後就到商務印書館發行所去找總經理張菊生。茅盾見到總經理的時候,發現他的辦公室很樸素。短促的會見,茅盾也看到他時間安排之緊湊,語言之扼要,作風之嚴謹,辦事效能之高。我們從這個精明強幹的總經理張菊生身上,很容易聯想到《子夜》裡的鐵腕人物吳蓀甫。《子夜》裡的民族資本家的典型吳蓀甫,可以說是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張菊生式企業家形象的藝術概括見侯成言編著的《茅盾》第14—15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  
茅盾小傳(2)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在寶山路大洋樓上。所內分英文部、國文部、理論部和各雜誌的編輯部。茅盾被安排在“英文函授學校”,批改學生們寄來的課卷。後來,高夢旦說:“總經理同我商量過,你在英文部,用非其材,想請你同我們所裡一位老先生孫毓修,合作譯書,你意下如何?”茅盾表示願意。就這樣,他離開了英文部,到了國文部。 茅盾來到國文部會見了孫毓修。他介紹說:“有一部書我譯了三、四章,懶得再譯了,夢旦先生說的合譯,就指這個。”茅盾沒說什麼,著手編譯,很快就譯出來了。孫毓修看了很感興趣。問他讀過些什麼書,孫毓修又問:“你不過20歲,你哪有時間看這些書?你在中學和大學的中文教員是什麼人?”當茅盾回答“我這些‘雜’學,不盡來自學校,也來自家庭”時,孫毓修恍然大悟道:“怪不得人家說你是張總經理的親戚!”茅盾說不是,不但與總經理非親,而且還只一面之緣。 之後,茅盾又譯了他的《食》和《任》。此時正值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茅盾受到很大震動。《新青年》雜誌所宣傳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新思想,還有它所發表的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等文章,也給茅盾以很大的影響。這年12月,茅盾在《學生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學生與社會》。文章提出,“學生時代,精神當活潑”,“有擔當宇宙之志,以造成高尚之人格”,要“奮力建設新業”。接著在1918年正月號的《學生雜誌》上,他又發表了第二篇論文《一九一八年之學生》,文章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東南亞形勢的影響,談到“革新思想”,“改造文明”,“奮鬥主義”。茅盾把“革新思想”放在第一位,教育青年力排有生以來所薰染“於腦海中之舊習慣、舊思想”。同年,他還根據雜誌所載的名人軼事,編寫了《履人傳》和《縫工傳》。 茅盾跨上文學戰鬥征程的重要標誌是他在《新青年》裡提出的“表現人生”的文學觀。他說:“文學是為表現人生而作曲。”“文學家所欲表現的人生,決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會一民族的人生。”“他們描寫的雖只是一二人、一二家,而他們在描寫之前所研究的一定是全社會、全民族。”見侯成言編著的《茅盾》第18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同時也開始了他的改革征程。 《小說月報》二十一年的出版史,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提倡“鴛鴦蝴蝶派”的“趣味主義”的作品。從茅盾主編《小說月報》開始,直到它被迫停刊,這是它的出版史的後期。茅盾從1919年11月開始擔當該刊《小說新潮》專欄編輯,1920年11月擔當該刊的主編。在茅盾擔當編輯階段,他對1920年出版的《小說月報》第十一卷,還只進行了區域性改革。在茅盾擔當主編的階段,對1921年出版的第十二卷則進行了全面改革。 1920年11月下旬,編譯所長高夢旦約茅盾在會客室談話。他談的大意是:《小說月報》要換主編,擬請茅盾擔任這個雜誌的主編。茅盾答應擔當《小說月報》的主編。茅盾向高夢旦提出下列幾個條件:一、現存的稿子都不能用;二、排版全部改用五號字,以便在不增版面的情況下多發稿件;三、館方應當給予全權,不能干涉《小說月報》的編輯方針。高夢旦都答應了。 茅盾在1921年1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十二卷第一期上,刊登了他寫的《‘小說月報’改革宣言》。《宣言》更具體地申述他們要“切實介紹”“寫實主義文學”見邵伯周著的《茅盾的文學道路》第10頁,長江文藝出版社1979年11月第2版。,還說:“一國之文藝為一國國民性之反映”,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