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頁)
和結論,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後來《紅樓夢》探佚學的基礎。《紅樓夢辨》可說是《紅樓夢》版本學的開端著作之一。俞平伯不像胡適那樣,把文學研究中的考證方法絕對化。胡適在考證曹雪芹的身世和家世後,得出了一個《紅樓夢》是作者的自傳的“自敘傳”說。俞平伯在《紅樓夢辨》中先曾有過“自敘傳”的說法,但在《紅樓夢辨》出版後的第三年,即1925年,俞平伯發表《〈紅樓夢辨〉的修正》一文,修正了“自敘傳”的說法。   txt小說上傳分享
俞平伯小傳(2)
1922年1月,俞平伯和朱自清、葉聖陶、劉延陵等創辦了新文學史上第一個專刊發新詩的月刊《詩》,並在創刊號上發表了長篇論文《詩底進化的還原論》。他提出藝術本來是平民的,應回到平民中去。他力主詩是平民的,積極創導平民詩,“平民性是詩底主要素質,”“新詩不但是材料需探取平民底生活,民間底傳說、故事,並且風格也要是平民的方好。”他認為不是“文學為人生”,而應該是“為人生的文學”。這種對文學與人生關係的分析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他的平民詩與描寫“五四”時代精神的作品一起,構成了俞平伯新詩創作的精華,是他“五四”時期振作奮起的重要標誌之一。他的第一部新詩集《冬夜》,1922年3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詩集主要反映狂飈突進的“五四”時代精神。以後他又繼續出版了《西還》、《憶》和《雪朝》(俞平伯專輯)等新詩集,充分展示了他新詩創作的成就。聞一多說:“俞君能熔鑄詞曲音節於其詩中,關於這一點,當代諸作家沒有能同俞君比的。這也是俞君對新詩的一個貢獻。”朱自清說:“平伯這種音律藝術,大概從舊詩和詞中得來。他在北京大學時看舊詩、詞、曲很多,後來便把他們的腔調去短取長,重以己意熔鑄一番,便成了他自己的獨特的音律。”此外他還有散文集如《燕知草》、《雜拌兒》、《雜拌兒之二》、《古槐夢遇》、《燕郊集》等。他寫的散文具有一種獨特的風格,他用漂亮縝密的寫法,創作了不少十分精彩的抒情散文。如:《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湖樓小擷》、《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等,這些作品的素材都取於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正是這些散文名篇,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地位。郁達夫曾經說過:“俞平伯的散文作品裡所表現的個性,不僅比一些古典作家來得強,並且在同時代的散文作家中也是出類拔萃的。”在當時散文興起之際,俞平伯是最早使用白話文創作抒情散文者之一。 1923年秋,俞平伯任教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8月,俞平伯和朱自清共遊南京秦淮河,相約一同以《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為題,同時以各自的感受寫一篇散文,登在《東方雜誌》上。他們的文章發表後,轟動文壇,一時傳為佳話。 1924年,俞平伯又回到北京,先後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等校任教授。1925年8月,俞平伯薦朱自清去清華學校大學部國文系任教,自己應燕京大學教聘。至1928年10月,他去清華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任講師,遂辭燕京大學教職,次年起兼北京大學課程凡三年。1930年10月,俞平伯移家居清華園南院七號,名室為“秋荔亭”。後來,他寫有《秋荔亭記》一文。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俞平伯再也不能安於教學和著書的生活了,他以滿腔愛國激情,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他曾先後奮筆抒寫了《救國及其成為問題的條件》、《致國民政府並二中全會快郵代電》、《國難與娛樂》等文章,表現出他誠摯的愛國之心。1932年元旦,他在致《中學生》雜誌的短簡中,號召青年們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救中國,號召他們應當起來救中國。 俞平伯早年在大學開設“詞課”,1924年就開始發表論說詩詞的文章。1934年,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了他的《讀詞偶得》。40年代他出版《清真詞釋》,到50年代末期,俞平伯開始選注唐宋詞,並在詞學研究,尤其在詞學的“批評之學”方面卓有功績。俞平伯對前代詞學著作有吸收、有借鑑,他與前代詞學家的最大不同是始終堅持詞的本體批評。王國維寫於清末的《人間詞話》是清代詞學中的“批評之學”的代表作,而俞平伯則是繼王國維之後在詞學批評上有著重要建樹的詞學家。 抗戰期間,俞平伯因照顧年邁雙親未能同清華大學一起南遷昆明,而留在北平淪陷區。1938年他婉拒周作人、錢稻蓀等邀往偽北京大學任教,只應中國大學國學系教授聘,乃搬出清華園,蟄居朝陽門內大街老君堂舊居,雖生活貧苦,賣物度日亦不為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