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第2/4 頁)
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裡拿出一塊做成貴重的器皿,又拿出一塊做成卑賤的器皿麼?這器皿就是我們被上帝所召之人,不但從猶太人中,也從外邦人中,這有什麼不可呢?”
司徒雷登以一個“窯匠”的權柄,給美國國務院寫下了頗能使人受到鼓舞的報告:
“象徵國民黨統治的蔣介石,其資望已日趨式微,甚至被目為過去的人物……李宗仁的資望日高,說他對國民政府沒有好感的謠傳,不足置信。”
與此同時,李宗仁給他在南京的老友白崇禧和吳忠信分別發出了兩封長電,正式通知他們,他決定在明年春天國民大會召開時競選副總統,請他們便中轉報蔣委員長。
卻說白崇禧接到李宗仁決定競選副總統的電報,不由暗吃一驚,他實在想不到李宗仁怎麼作出這項極不明智的決定。抗戰勝利後,蔣介石任命白崇禧為國防部長,但實權卻操在參謀總長陳誠手裡,白崇禧連出席蔣介石每天在黃埔路官邸召開的“作戰會報”會議的資格也沒有,更不用說指揮部隊作戰了。他的境遇,其實和被蔣介石吊在北平半空的李宗仁極為相似。煩悶極了,他只能帶上衛士驅車到龍潭一帶打獵解悶。這年春天,臺灣發生“二·二八”暴動,其勢如火燎原,席捲全島。臺灣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陳儀,嚇得手忙腳亂,給蔣介石打電報,“祈即派大軍,以平匪氛”。蔣介石的大軍這時正被華北、東北的共軍拖住,動彈不得,不得已他才召見“小諸葛”白崇禧問計。白崇禧當即提出“明施寬大、暗加鎮壓”的八字方針,蔣介石決定照辦,任命白崇禧為宣慰使赴臺。白崇禧受命後,便躲在福州沒有馬上去臺灣,他向蔣介石請調第二十一軍和憲兵一團趕往臺灣,首先以血腥手段,從軍事上控制檯灣局勢後,才於三月十五日以國防部長名義向臺灣人民廣播,宣佈實施四項對臺灣善後的寬大方法。三月十七日,白崇禧飛往臺灣“宣慰”。他宣佈“凡參與此次事變或與此次事變有關人員,除查有實據系煽動暴亂之共產黨外,一律從寬免究”。為了平息民憤,他向蔣介石建議解除臺灣緊急戒嚴令,停止軍事鎮壓,由國民政府對臺灣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直接公開屠殺臺灣人民的劊子手陳儀明令撤職查辦。蔣介石也同意照辦,一場浩然大火,便被小諸葛巧妙地撲滅了。蔣介石對此表示欣賞,準備把白崇禧升遷為行政院副院長。白崇禧當然明白,那也同祥是一張冷板凳,便固辭不受。從臺灣回來的第二天,便仍到龍潭去打獵消遣。但過了不到一個月,蔣介石又召他到黃埔路官邸去問計。這回是東北的大事把蔣介石急壞了。原來,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和保安司令部長官杜聿明被共軍打得一敗塗地,東北岌岌可危。蔣介石想請李宗仁去東北代替熊式輝,但李宗仁以胃潰瘍病要作手術婉言推辭。蔣介石還是堅持要李宗仁先到東北就職,然後去美國治病,由白崇禧代拆代行。早在北伐時代,白崇禧就曾想經營東北和西北。他對中國歷史很有些研究,他認為無論是秦、漢還是唐、宋、元、明、清,都是自北而南統一中國的,諸葛亮的北伐,六出祁山之所以屢次受挫,及至孫中山總理建立的民國之所以不穩固,皆是受“地利”之影響,因此他一聽蔣介石要他去東北收拾殘局,頗有臨危受命之概,他自信不但能把臺灣的暴亂平息下去,而且也能把東北的共軍殲滅於白山黑水之間,只要有了東北,哼!……他自負地一笑,便答應了。白崇禧答應了,李宗仁也不好再拒絕去東北。其實他在北平這幾年,已經把抗戰時發作的胃病養得頗為好轉了,他不願去東北乃是以此為他當初薦黃紹竑去東北而遭蔣拒絕出氣的。東北比廣西大好幾倍,而且工業發達物產豐富,更非廣西可比。他在北平幾年,由於與東北上層人士廣為結交,又加上他在北平禮賢下士的作風頗為東北上下所稱道,他見白崇禧決意去東北,便請白來北平磋商方針大計。他們擬訂了一個縮短戰線的調整方案,但卻被蔣介石一口否定,李、白一氣之下,便不再提到東北之事。李宗仁仍在北平與教授們交往,白崇禧回南京去照樣到龍潭去打獵。這樣又過了半年,陳誠在東北吃了敗仗,共軍一次秋季攻勢,便吃掉陳誠十萬精銳,東北局勢已絕無挽回之希望。正在這時,中原共軍劉伯承、鄧小平部象把銳利的尖刀,衝破國軍的重重阻力,越過人跡罕見的黃泛區,進入大別山山麓一帶,直接威脅到蔣介石長江中下游這一心臟地區。蔣介石慌了,又急召白崇禧前來問計。
“委座,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嘛。”白崇禧胸有成竹地答道。
“嗯,很好,很好。”蔣介石見白崇禧有辦法,便說道:
“我準備讓你去九江設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