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狀在經過適當的醫療後,卻未如醫師判斷地迅速復原,反而在期待“賠償”的心理下,加重或延長原有的症狀,甚至出現新的症狀。但當病人獲得他認為合理的賠償後,那些看似頑固的症狀即能迅速消失,這也是“附帶收穫”的一種顯例。
醫學之父希伯克拉底認為歇斯底里症是“女人病”,不少人似乎也有這種看法。但從前述幾個案例的介紹可知,這種精神官能症男女都有,只是女人較為常見而已,國內的統計資料顯示,男女患者的比例約為一比二。有很多人認為,在現代社會里,歇斯底里症似乎比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就是弗洛伊德的時代——要來得少,這可能跟教育的普及、心理壓抑減少有關,但這並不表示現代人的心理較健康,而是心理疾病的型別發生了轉移。
對於人生困境,本案例提供給我們一種弔詭性的思考:當你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時,你是要聽從自己的“潛意識之聲”抑或“意識的召喚”?有不少人——譬如分析心理學家榮格(C。 G。 Jumg)——認為,“潛意識之聲”是生命的內在之聲,能引導我們的生命進入更圓融的境界,本案例中的T君,他的症狀顯然就是他“潛意識之聲”的外顯,最後,他聽從了這種“潛意識之聲”,回到故鄉去做一個銀行職員。也許這對他而言,是一種較“圓融”的生命境界,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顯然是在規避自己的人生困境,因此是一隻挫敗的鴕鳥。
抽筋的海倫及其女友們(1)
在早會時,海倫的腳部抽筋,很多同學都看到了;第二節下課後,有人跟著抽筋。訊息傳開來,立刻有一大堆女生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抽筋,學校亂成一團。
海倫是個高中女生,在班上很得人緣。
有一天,她和家人去參加一個聚會,會中有跳舞節目,但海倫卻顯得悶悶不樂,她推說自己對跳舞沒興趣,而只做個旁觀者。在舞會中,看著別人婆娑起舞,海倫突然覺得右腳有短暫的抽筋現象。
海倫的悶悶不樂是有原因的。
原來在不久前,學校的體育老師已開始教跳舞,但海倫卻缺了好幾次課。在她同父母參加上述聚會的前三天,學校公佈了嘉年華會上舞劇演員的名單,在班上相當傑出且得人緣的海倫竟未獲選任何角色。更令她難過的是,她心儀的一個男孩子舞跳得很好,在嘉年華會舞劇中將擔任重要的角色,而海倫的競爭對手——另一個很會跳舞的活潑女孩,將與那個男孩同臺演出。
在與父母參加宴會後幾個禮拜,海倫的腳部仍經常抽筋,特別是一緊張就抽筋得更厲害。很多同學都注意到她的症狀,對她表示關心。
就在海倫開始抽筋後三個禮拜,她的兩個同學朱莉和法蘭西絲去參加某個舞會,會後,朱莉到法蘭西絲家中,她的腳部和頸部也不由自主地抽起筋來,而且在第二天到學校後,仍然有這些症狀。
星期三早會時,海倫的腳部又出現厲害的抽筋,很多同學都看到了。第二節下課後,法蘭西絲竟也開始抽筋,同學們見狀連忙將她送到保健室。此時,坐在法蘭西絲旁邊的格拉黛非常緊張,覺得自己的身體有點顫抖,然後在其他同學的注目及尖叫下,她也跟著抽筋了。
訊息傳開來,立刻有一大堆女生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抽筋,學校亂成一團。校方不得不請父母將孩子們帶回家,學校還因此而停課了幾個禮拜。
解析:
這是一場典型的“集體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發作。
轉化型的歇斯底里精神官能症有時候具有“傳染性”,當一個團體中的某一個人先出現某種症狀後,其他人也跟著發生類似的症狀,好像一場“心靈的瘟疫”。
本案例中最先出現症狀的海倫,以腳部抽筋來排斥跳舞,乃是一種典型的轉化症狀。但為什麼其他同學也會發生類似的症狀呢?弗洛伊德曾有一個女病人杜拉,因為在潛意識裡認同她的情敵,結果產生與情敵一樣的歇斯底里性咳嗽,“仿同作用”在轉化型症狀的“感染”上,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海倫在班上表現優異而且很得人緣,是許多同學認同的物件、行為的榜樣,她的症狀自然較容易受到他人的仿同,就好像很多人常會不自覺地模仿他們崇拜的電影明星摸鼻子一樣。
但除了仿同外,恐怕還有別的原因。學校、軍隊和工廠是最常發生集體歇斯底里症的地方,譬如考試壓力下的學生,排隊在操場聆聽臺上老師冗長而令人厭煩的訓話,此時若有一個學生因支援不住而倒下去,結果可能會像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樣,在短時間內,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