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4/4 頁)
子曰:“裡①仁為美。擇不處②仁,焉得知③?”
【註釋】
①裡:這裡作動詞用,指居住。②處:動詞,與上文“裡”同義。 ③知:同“智”,(《論語》的“智”都寫作“知”。
【譯文】
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厚風氣的地方才好。選擇住處而不選在 有仁厚風氣的地方,怎麼能說是明智呢?”
【讀解】
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抒。(《三字經》)
“孟母三遷”的故事已經是婦孺皆知的了。其實,它正好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表達了孔子“里仁為美”的思想。
荀子說:“品質高尚的人居住一定要選擇地方,交遊一定要選 擇朋友,這是為了遠離歪風邪氣而接近仁義道德。”(《勸學》)
講的依然是“里仁為美”的意思。
用現代教育學的觀點來看,“里仁為美”就是強調環境對人的 重要影響,其道理已不需要多說了。
問題倒是在於,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居住條件又有多少 選擇的自由呢?
人滿為患,生存空間緊張,能有一個棲身之所(人均四平方 米)就不錯了,有兩室一廳已是謝天謝地,管它是在地下“紅燈 區”附近還是在什麼烏煙瘴氣、亂七糟八’的嚴重汙染之處,哪裡 還談得上選什麼好的小區呢?即便萬幸遇到有所選擇,那也是首 選水、電、氣三通,哪裡還敢奢望選什麼有仁厚風氣的地方居住 呢!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里仁為美”不過是一種嚮往罷了。
………………………………………………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礎
【原文】
子曰:“裡①仁為美。擇不處②仁,焉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 者利②仁。”得知③?”
【註釋】
①約:貧困。②利:順從。
【譯文】
孔子說:“不仁的人不能夠長久地處在貧困的境地,也不能夠 長久地處在安樂的境地。有仁德的人安於仁,有智慧的人順從仁。”
【讀解】
仁者安於仁和智者煩從仁是由於他們氣質不同,如孔子在另 外的地方所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雍 也》)水性動,動者順勢,所以須從仁;山性靜,靜者安定,所以 安於仁。但無論是安於仁還是順從仁,對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沒有仁德仁心的人。由於沒有仁德 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穩定的人格,無論在哪種情況下都 不能夠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如果是處在貧困之中,不能夠做到 安貧樂道,做到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如果是處在安樂之中, 也不能夠做到久享安樂,做到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一言歸 總,這種人因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礎,所以必然是反覆無常的小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