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4 頁)
到後說:“已經做成的事就不必再說它了,已經做了的事就不必再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讀解】
孔子不滿意宰我關於“使民戰慄”的解釋,因為它不符合德政愛民的思想。 但周代又確實用慄木做的土神牌位,所以孔子也不好正面批評宰我,而只是從 思想方法上來說,既然已經過去了的事,就不要去追究它了。
不管這件事本身的是非曲直,孔子這裡所表現的,到的確是一種既往不咎的 寬恕精神。
所謂破鏡難圓,覆水難收。生米既已煮成了熟飯,說也無益,勸阻徒勞, 追究也於事無補,不如不說的好。
人們常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或者說:“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既往不咎,立功受獎。”
是不是都是這種寬恕精神呢?
………………………………………………
盡善盡美的追求
【原文】
子謂《韶》①:“盡美矣,又盡善②也。”謂《武》》③:“盡美矣,謂盡善也。”
【註釋】
①《韶》:舜時的樂曲名。 ②美、善:美指聲音,即藝術形式方面;善指思想內容方面。③《武》:周武王時的樂曲名。
【譯文】
孔子評論《韶》樂說:“聲音美極了,內容也好極了。”評論《武》樂說:“聲音美極了,內容卻不夠好。”
【讀解】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時“三月不知肉味”(《迷而》)如此沉醉,當然 會認為它盡善盡美了。
但他為什麼會認為《武》樂內容不夠好呢?這是因為,舜的天子之位是禪讓 而得,所以孔子認為他那個時代的代表性樂曲“盡美”又“盡善”,而周武王的 天子之位是由討伐商紂得來的,儘管是正義的,但卻“未盡善”。
可見,孔子評論文藝作品是以政治標準為前提的,也就是說,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
撇開對藝術的評論而運用於生活於事業中,盡善盡美的標準是對於完美的追求,表現出嚴肅認真而執著的生活與工作態度。說起來,依然是一種古典主義的精神,在今天行色匆匆的現代人身上似乎不多見了。
………………………………………………
領導者要有寬容的肚量
【原文】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①,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註釋】
①敬:嚴肅認真,如“敬業”,指對工作嚴肅認真。
【譯文】
孔子說:“作領導不寬容,行禮儀不嚴肅認真,遭遇喪事的時候不悲哀我用什麼來觀察這種人呢?”
【讀解】
沒有什麼值得觀察的,當然也就是被否定的物件了。
這裡最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居上不寬”的問題。在另外的地方,孔子曾反覆從正面說:“寬則得眾。”(《陽貨》、《堯曰》)寬容就能得到群眾擁護。並把“寬”作為“仁”的五個方面內容之一。
荷裔美國作家亨德里克。房龍曾寫過一本有世界影響的名著《寬容》,把寬容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如果說,寬容對於一般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的話,那麼,對於居於上位的領導人來說,就更應該是一種必須具備的素質了。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太清澈了,清澈到像游泳池裡的水一樣,那時沒有魚兒能夠在裡面生存的;人太明察,太苛刻了,苛刻到像眼睛裡容不得一粒沙子一樣,那是沒有人願意跟隨你的。俗話說:“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其實也是說的這個道理。再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寬則得眾”的著名典故和故事,諸如楚莊王絕纓盡歡,孟嘗君不殺與自己夫人通姦的門客,漢高祖重用陳平,曹操下《求賢令》選拔那些雖然有這樣那樣缺點但確有才幹的人,唐太宗不追究郭子儀的兒子得罪自己,宋太祖寬容受賄的宰相趙普,宋太宗寬容酒醉的功臣孔守正和王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與此相反,因“居上不寬”而自食其果的例子也同樣是不勝列舉。
因此可以說“居上不寬”是領導者的致命傷,而寬容的肚量則是作為一個領導者的起碼要求。越是進入民主的時代這一點就越發突出。這是所有領導者或想做領導者的人必須牢牢記在心上的信條。
………………………………………………
選一個好的小區居住
【原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