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1/4 頁)
這顯然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人用我們今天一般的看法,會 認為他很平庸,沒有什麼高標準的追求。豈不聞:“萬元戶,貧困 戶,十萬元戶才起步,一百萬元不算富。”而公子荊剛有一點財產, 充其量算個“萬元戶”吧,就在那裡說什麼“差不多夠了。”稍稍 增加一點,肯定是不到“十萬元”嘛,就聲稱“差不多完備了。” 這不是很沒追求嗎?
其實,話倒不能這麼說。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知足常足,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知足常樂。一個人知道滿足, 心裡面就時常是快樂的,達觀的,有利於身心健康。相反,貪得 無厭,不知滿足,就會時時感到焦慮不安。用叔本華的觀點來說, 就會使人生在慾望與失望之間痛苦不堪。面對現實,我們看到不 少鋌而走險而落得聲敗名裂的人正是因為慾壑難填,貪得無厭而 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這些人的犯罪事實,很多人都會由衷感嘆 說:“要是他早一點收手,大概也不會走到這一步罷了!”不知大 家注意到沒有,這些感嘆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問 題是,一旦受貪慾支配,又哪裡會知足,哪裡會收得住手呢?
所以,“知足”不是沒有追求;“知足常樂”更不是平庸的表現。相反,倒是很難得修煉成的德性,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物慾誘 惑滾滾而來,擋也擋不住的時代。
………………………………………………
實行富民政策
【原文】
子適①衛,冉有僕②。
子曰:“庶③矣哉!”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註釋】
①適:到,往。②僕:駕車。③庶:眾多,這裡指人口多。
【譯文】
孔子到衛國,冉有給他駕車。
孔子說:“好多的人啊!”冉有問:“人多該怎麼辦呢了?”孔子 說:“讓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富裕了又該怎麼辦呢?”孔 子說:“教育他們。”
【讀解】
《管子·治國》說: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
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民富則安鄉重家,敬上畏罪,所以比較好治理。民 貧則危鄉輕家,犯上作亂,所以難於治理。
因此,善於治理國家的人總是首先想方設法地讓人民富裕起來。
這就是富民政策。
《管子》表達的思想正是孔子在這裡所表達的思想。
其實,奔小康也好,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好,也都是這種思想。
這種思想並不是不要精神文明建設,不講政治,而是首先抓 經濟基礎建設,在此基礎上“教之”,建設精神文明的大廈。所以, 這又叫做“先富後教”。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並沒有這樣截然分明的先後順序,而 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句話,就是要兩個文明建設一起抓 不過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側重罷了。
………………………………………………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原文】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 是其幾①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 不幾②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 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 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註釋】
①幾:期,期望。②幾:近。
【譯文】
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旺,有這樣的話嗎?”孔 子回答說:“話不可以這樣說啊。不過,人們說:‘做國君很艱難, 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國君的艱難,不就近於一句話可 以使國家興旺了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滅亡,有 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這樣說啊。不過,人們說 ‘我做國君沒有別的快樂,只是我說什麼話都沒有人敢違抗我。’如 果說的話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很好嗎?如果說的話不正確而 沒有人違抗,不就近於一句話可以使國家滅亡了嗎?
【讀解】
一言興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