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2/4 頁)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 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下敬畏,輕佻地對待地 位高、德行高的人,輕侮聖人的。”
【讀解】
一個人該不該有所畏 ?
有一句話說:“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這句話作 狹義的理解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作廣義的理解,像有些人所認為 的那樣,指一個人應該天不怕,地不怕,沒有什麼可畏懼的,那 就不一定妥當了。 試想,沒有什麼可畏懼的,豈不是連走私販毒,殺人越貨,鋌 而走險都不怕了嗎?
那我們拿這個人可真是難辦了!
所以,一個人總不是要有所畏才好。
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聖人之言,這是孔子所要求我們 的。這裡實際上涉及到三大方面的問題:天命關於信仰,大人關 於社會規範,聖人之言關於思想權威。一個人有了這些敬畏、信 仰就會有所皈依,生活就會有所規範,思想就會有一箇中心。在 此基礎上活著,生活才會覺得有目的,人生才會感到有意義,一 切的事業感、成就感,才會油然而生。相反,一個人如果沒有這 些敬畏,這些信仰、規範和中心,那就會恣意妄行,無視社會思 想和行為規範,無所不為,無惡不作,因而是非常危險的。
這大概就是有所畏的哲學,有所畏的辯證法吧。
………………………………………………
天才、勤奮者與懶漢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譯文】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透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 一等的;遇到困難才學習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 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讀解】
這是根據天賦和學習態度來劃分的四個等級。 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釣人,具有非凡的天賦,也就是我 們今天所說的天才人物。 因而知之者是一般勤奮好學的人,天賦雖然沒有什麼特出的 地方,但透過刻苦學習仍然可以讀大學,做研究生等成為有用的 人才。這是第二等級的人。 困而知之者是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才知道努力學習的 人,“書到用時方恨少。”這種人,作個不恰當的比擬,有點像我 們今天讀電大,成人自修大學或職工夜大一類學校的人。按照孔 子的看法,屬於第三等級的人。 最後還有一種困而不學的人。明明已經在生活與工作中感到 非常困難了,卻仍然不願意花,久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而是以濫 為濫,打牌喝酒“混”日子。這種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屬於 最下等的不可救藥的人。 既然有這樣四個等級的劃分,那麼,孔子自己屬於哪個等級 的人呢?以我們的看法,他當然應該屬於天才的級別,是生而知 之的了。可他自己卻並不這樣認為,在《述而》篇裡,他曾說過: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見,他自己排隊是 在第二個等級裡,也就是學而知之的人。 聖人如此,我們自己對號入座,又該屬於哪一等呢?
………………………………………………
君子的九種思慮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 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1),見得思義。”
【註釋】
(1)難:指患難,引申為後果、後患。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思慮:看的時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沒有; 聽的時候要想想聽明白了沒有;侍人的臉色要想想是否溫和;對 人的態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說話要想想是否忠誠;做事要想想是 否認真;有了疑問要想想怎樣向人請教;遇事發恕時要想想後果; 有利可得時要想想是否正當。”
【讀解】
這九種思慮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 動”(《顏淵》)一樣,都是規範一個人言行的頂上功夫,在一定 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儒教的清規戒律。 “
試想,一個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一視一聽都要自我 省察一番,想想對不對,那不是活得太累了嗎?
因此,從理論上說,這九種思慮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很 有必要的,但當你真正面對現實,尤其是紛繁複雜、變幻莫測的 現代生活時,就會感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