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3/4 頁)
要真正履行起來是相當困難的。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實行起來很困難就完全否定它們或者置 諸腦後不予理睬,九種不能實行,就是實行其中一二種也是有好 處的啊。比如說“忿思難”,當你發怒時想想後果;又比如說“見 得思義”,當你有得可得時想想是不是不義之財。起碼在我們這個 時代不是非常適用的告誡吧。君不見,街頭巷尾,打架鬥毆而釀 成嚴重後果,往往不就是起因於一件非常小的事端嗎?結果 就造成孔子在《顏淵》篇裡指出的那種情況:“一朝之忿,忘其身, 以及其親,”不僅害了自己,而且也連累到家人。這豈不是很糊塗 嗎?再說“見得思義”的問題。那眾多斷送前程或晚節不保的貪 汙受賄者,不就正因為在有利可得時沒有想一想是不是不義之財, 是不是不應該得,不應該拿嗎?當然,也許想過,也許當時就知 道是不義之財,不應該得而仍然得了,那就是蓄意犯罪,早已不 是君子而是小人了,超出了我們討論的範圍。
總而言之,凡事還是多想一想,思慮思慮為好。
………………………………………………
獨善真身與用行舍藏
【原文】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①,見不善如探湯②;吾見其人矣,吾聞 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 也。”
【註釋】
①如不及:好象趕不上似的,形容急切追求。②探湯:探,用手試; 湯,滾燙的熱水。
【譯文】
孔子說:“見到善就如同趕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見到不善就如 同用手試開水一樣急忙避開;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 的話。隱居以保持自己的志向,行仁義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我聽 到過這樣的話,但沒有看到這樣的人。”
【讀解】
這裡展示的是兩種人生態度,兩種處世哲學:前一種是獨善 其身的人;後一種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盡心上》的人,或者用孔子自己的話來說叫做“用之則行,舍 之則藏。”(《述而》)
發 兩種人都不錯。但孔子認為前一種還比較容易做到,所以說 他不僅聽到過這種說法,也確實見到過這種人。後一種則不容易 做到,所以說他只聽到過這種說法,但卻沒有真的見到過這種人。 其實,孔子也不是完全沒有見到過這種人。在《公治長》篇裡,他 曾評論南容時:“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並把自己 的侄女兒嫁給了他。在《衛靈公》篇裡,他又評論衛國大夫蘧伯 玉,說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這些人都是他見 過的。甚至在與顏淵談到“用之則行,舍 之則藏。”的處世態度時, 他還說“惟我與爾有是夫!”(《述而》)認為只有他和得意弟子顏 淵能做到這樣。當然,所有這些人,包括他自己和顏淵,都有做 的程度不同,尤其是,往往是有這種處世態度,但不一定真正實 現了,特別是關於“達則兼善天下”,也就是“行義以達其道”的 方面,無論是顏淵還是他自己都沒能夠做到,南容和蘧伯玉也成 就不大,所以,朱嘉認為只有伊尹、姜大公一流的人才真正州 了“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伊尹、姜大公都只是孔子 聽到過而沒有見到過的人。
為什麼獨善其身還比較容易做到,“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 其道”就非常難做到呢?這是因為,獨善其身的主觀能動性可以 起很大的作用,不外呼是自己管住自己罷了。而“隱居以求志, 行義以達其道”,尤其是“行義以達其道,,不只是靠主觀努力就可 以做到的,還必須有客觀的條件,也就是時勢和機遇才行。
所以,沒有時勢和機遇,你也就不必苦苦追求,‘行義以達其 道”了,能夠做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獨善其身、潔 身自好也就算不錯了罷。
………………………………………………
富貴如浮雲,美名傳千世
【原文】
齊景公有馬千駟①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 首陽②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③”?
【註釋】
①千駟: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叫駟,千駟就是四千匹馬,是一筆很大的 財富。或者把“有馬千駟”理解為“千乘之國”,指齊景公擁有一個大國,自 然然是很有財富的了。②首陽:山名,即傳說中伯夷、叔齊餓死的地方。具 體地點現已難以確證。③其斯之謂與:這句話前面沒有承受語,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