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2/4 頁)
,退而求其次,則與其冥思空想,不如讀書學習。
《荀子·勸學》的名言:“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 也。”正是孔子語錄的轉述。
賈誼《新書·修政語》說:學如太陽,思如火。思而不學,好比放棄太陽的光輝而升火照明,可以小見,不可以大知。
聰明人怎麼會放棄太陽的光輝呢?
………………………………………………
君子謀道不謀食
【原文】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①在其中矣;學也,祿在 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註釋】
①餒(nei):餓。
【譯文】
孔子說:“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費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親自去 耕田種地,難保不餓肚子;努力學道,卻可以得到俸祿。所以,君 子只擔憂學不到道,不擔憂貧窮。”
【讀解】
不謀衣食並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透過謀道而水到渠成地 獲得衣食。
在《子路》篇裡,我們已看到學生樊遲去向孔子學耕田種地 而被孔子罵了個狗血淋頭。這裡又從正面來闡述了“君子謀道不 找食”的道理。
其實,從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看,孔子的話的確是有一定道理 的。以我們今天的情形而論,很多讀書人,包括大學教授和搞文 化工作的專家、高階知識分子,就是不如一個拉人力車的或種蔬 茉的菜農收入高,更不用說和做生意的個體戶相比了。但我們的 大學教授和專家學者是不是要為了“謀食”而放棄教學和科研去 拉人力車,去種蔬菜,或去做生意呢?這時,我們就用得著“君 子謀進不謀食”這句話了。畢竟有社會分工的不同,有所從事的 職業的性質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君子謀道不謀食”還包含著 一種敬業精神在內。雖然我們的物質生活待遇還存在著一些不合 理的現象,但我們畢竟是君子,所從事的,畢竟是精神文明建設 的高尚事業啊。不合理現象需要得到解決,得到改變,但“君子 憂道不憂貧”,自己的追求還是不能放棄。
這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對“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 貧”的一種理解呢?
………………………………………………
得之容易守成難
【原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 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 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譯文】
孔子說:“靠智慧得到了它,不能靠仁德保持它,雖然得到了, 也一定會失去。靠智慧得到了它,靠仁德保持了它,不能用莊刀 的態度去治理,那老百姓也不會服從。靠智慧得到了它,靠仁槽 保持了它,又能用莊嚴的態度去治理,但不能用禮法去約束、指 揮百姓,那還是沒有達到盡善的地步。”
【讀解】
得到的是什麼?保持的又是什麼?從後文看,應該是指政權.
所謂“創業易,守成難。”靠智慧而取得是容易的,但要保持 就很難了。一般性地保持也還可以做到,要進一步用莊嚴的態度 去治理,用利法去約束、指揮,那就更難了。因為這已不是消極 被動地守成,而是積極主動地建樹,是以攻為守了。
智、仁、莊、禮,是四個層次的修養和要求,四個層次做 一到才能達到完善的地步。而一般人是很難都做到的。 其實,不只是從政如此,諸如我們一般性地做事業,做生意, 有這個道理。比如說在我們今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代,不少 人抓住了時機,又憑藉著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優勢,一“下海”就 適逢其會,春風得意地“發了一發”,賺了一把。但由於不能“仁 以守之”,貪心不足,該煞車的時候不知道煞車,結果一夜之間又 成為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如此等等,其實都有一個“得”與 “守”的關係在內。
從這些角度來理解,孔子的話就不僅僅侷限於行政的範圍,而 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與事業密切相關了,所以具有普遍的指導意 義。
………………………………………………
小知與大受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能從小處得到賞識,但卻可以成大器;小人 不能成大器,但卻可以從小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