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4 頁)
魂尚能獲得拯救。
如果及早知恥,以羞恥為動力,化羞恥為力量,亡羊補牢,未 為晚矣。
否則,一次無恥,次次無恥,甚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嗜 痴成癖,那就萬劫不復,無可救藥了。
………………………………………………
古之賢士,樂道忘勢
【原文】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則 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①見之。見且由不得亟; 而況得而臣之乎?”
【註釋】
①亟(qi):多次。
【譯文】
孟子說:“古代的賢明君王喜歡聽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權勢放 在心上。古代的賢能之士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樂於自己的學說,不 把他人的權勢放在心上。所以,即使是王公貴人,如果不對他恭 敬地盡到禮數,也不能夠多次和他相見。相見的次數尚且不能夠 多,何況要他做臣下呢?”
【讀解】
樂道忘勢,是弘揚讀書人的氣節和骨氣。還是曾子所說的那 個道理:“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 哉?”(《孟子-公孫五下》)他有他的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 官位,我有我的正義。我有什麼輸於他的呢?這樣一想,也就不 把他的權勢放在心上了。所以,真正的賢士能夠笑傲王侯,我行 我素。
當然,如裡王侯本身也能夠好善而忘勢,對賢能之士禮數有 加,當成真正的朋友而平等對待,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總之,領導人好善忘勢,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人才樂道忘 勢,不逢迎拍馬,屈從權貴。這是相反相成的兩方面。正如朱熹 《孟子集註》所說:“二者勢若相反,而實則相成,蓋亦各盡其道 而已。”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原文】
孟子謂宋勾踐①曰:“子好遊②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3); 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①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 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 天下。”
【註釋】
①宋勾踐:人名,姓宋,名勾踐,生平不詳。②遊;指遊說。 囂囂:安詳自得的樣子。④得己:即自得。
【譯文】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遊說 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
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
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 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 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 得時恩惠施於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窮困時獨 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讀解】
窮達都是身外事,只有道義都是根本。
所以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至於“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則與孔子所說“用之 則行,舍之則藏”一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成為兩千多年來 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座右銘,成為最強有力的心理武器,既 對他人,也對這個世界,更對自身。
當你窮困不得志時,它以“獨善其身”的清高撫慰著你那一 顆失落的心;
當你飛黃騰達有時機時,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為你心 安理得地做官提供著堅實的心理基礎。
因此,無論你窮與達,它都是一劑絕對見效的心理良藥,是 知識分子戰無不勝的思想武器與法寶。
………………………………………………
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 王猶興。”
【譯文】
孟子說“一定要等待有周文王那樣的人出現後才奮發的,是 平庸的人,至於豪傑之士,即使沒有周文王那樣的人出現,自己 也能奮發有為。”
【讀解】
激勵人奮發向上有所作為。
所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