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頁)
討伐商紂這樣極不仁道的人,怎麼會 使鮮血流得來可以漂起木棒呢?”
【讀解】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這是精闢透脫的讀書法,要求讀者善於獨立思考問題。
古往今來,人們關於書已不知有過多少禮讚。的確,書是我 們人類擁有專利的恩物,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他們崇拜的神聖對 象。但是,如果我們完全信書,唯書本是從,輕則使個人成為書 呆子,重則形成所謂“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和“唯書”的作 風,誤人子弟,貽害無窮。
今天,我們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說到“盡信 書,則不如無書”,似乎也已經是淺顯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 在孟子的時代,這恐怕還是空谷足音吧。其實還用不著推得那麼 遠,只需要想想那些“唯書”、“唯上”的時代,孟子這話也不是 隨隨便便可以引用的。
終於有人說了:“不唯書,不唯上。”
於是我們也都可以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談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時,所 舉的例子是《尚書》中《武成》篇的內容,而我們知道,《尚書》 作為儒家經典之一,在孔。孟的時代也是有著極其權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這種對於權威著作,對經典保持獨立思考,勇於懷疑 的精神,尤其難能可貴,體現出聖賢人物的治學風範。即便是對 於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來說,也是值得學習的。
更何況,我們今天出版業大大發展。日出一書的出版社已不 在少數,書籍汗牛充棟,其負面效應是“無錯不成書”,這已成為 一個日益引起人們呼籲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盡信書, 則不如無書”的精神就顯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話,可是要出大問 題的了。
………………………………………………
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原文】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譯文】
孟子說:“能工巧匠能夠教會別人規矩法則,但不能夠教會別 人巧。”
【讀解】
德國哲學家康德有一段對於詩歌藝術的分析正好可以借來發 揮孟子的這一思想。
康德說:“儘管對於詩藝有許多詳盡的詩法著作和優秀的本典 範,但人不能學會巧妙地做好詩。”以大詩人荷馬為例,他可以教 給人以作詩的方法、韻律等,但絕不可能教會第二個人也寫出他 的那些偉大詩篇。因為他自己“也並不知道他的那些想象豐富而 思致深刻的意象是怎樣湧上他的心頭而集合在一起的。”(參見《判斷力為批判》)第47節)
簡單說,詩藝也罷,能工巧匠的手工藝技巧也罷,都只能教 會人規矩法則而不能教會人如何去“巧”。而規矩法則僅僅是及格 線,要想真正“巧”起來,關鍵還在於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所 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所謂“熟能生巧”,都離不開各人的體悟。 這也正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的意思罷。
既然如此,當然也就只有看自己的了。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①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②民而為 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③既成,粢盛既潔④,祭祖以時,然而早幹水溢,則變置社稷。
【註釋】
①社稷;社,土神。稷:穀神。古代帝王或諸侯建國時,都要立壇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為國家的代稱。②丘:眾。③犧牲: 供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潔的意思 是說,盛在祭器內的祭品已潔淨了。
【譯文】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穀神其次,國君為 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做國君,得到國 君歡心的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穀神——國家,就改立國君。祭 品豐盛,祭品潔淨,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 改立土神穀神。”
【讀解】
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 以,百姓最為重要。
《尚書》也說:“民惟邦本,本固君寧。”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 本,根本穩固了,國家也就安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