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第2/4 頁)
到你死去那一天,
別人佔有樂陶陶。
漆樹生長在山上,
慄樹長在窪地中。
你又有酒又有食,
何不彈琴又鼓瑟?
姑且用它尋歡樂,
姑且用它遣時光。
到你死去那一天,
別人佔有進室中。
【讀解】
錢財皆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我們是赤條條來 到這世上,也是赤條條離開這世上,既無什麼可以羈絆,也無什 麼可以留戀。然而,偏偏有人想不開這個極其明顯的理兒,一頭 鑽進錢眼兒裡,一頭扎進財貨中,做錢物的奴僕,變作掙錢聚財的機器。
或許有人會辯解說,掙錢聚財是一種個人愛好,一種寄託和 追求。想來也是。掙錢聚財不也像收藏古董、收集郵票之類的愛 好一樣嗎?純粹的愛好和實用態度大不相同。
買用態度的著眼點是錢物的使用價值。按照這種態度,便要 使錢、物充分發揮其使用效益。它們的使用效益,說穿了就是滿 足人的生存需要,僅此而已。對錢、物的要求取決於人的需要,可 問題恰恰出在這裡。人的需要和慾望難以有止境,吃飽了窩窩頭。 就想吃白麵饅頭,有了白麵饅頭吃就想白麵包,有了白麵包就想 奶油麵包,如此等等,錢、物就永遠也填不滿人的慾望的無底洞。 純粹愛好的著眼點是精神價值。這種價值滿足的是精神上的 需要和滿足,甚至可以成為精神上的支柱。難道我們能說葛朗臺、 嚴監生一類的守財奴看重的不是這一點?難道他們對錢財的痛惜 不像痛惜古董寶貝?
人各有志,不能勉強,守財奴有守財奴的活法,若痛恨他們, 不相來往就行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貪得無厭也是一種活 法,我們無法剝奪貪得無厭者的生存權,頂多在輿論上加以譴責, 在道義上加以抨擊。當然也有像詩仙李白那樣的活法: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
杕杜
——孤獨的生存體驗
【原文】
有林之杜①,
其葉湑湑②。
獨行踽踽(3),
豈無他人?
不如我同父。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
人無兄弟,
胡不佽焉?
有杕之灶,
其葉菁菁。
獨行畏睘睘,
豈無他人?
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
我無兄弟,
胡不佽焉? 。
【註釋】
(1)杕(di):樹林孤生的樣子。杜:棠梨樹。(2)湑湑(xu):繁盛 的樣子。(3)踽踽(ju):孤獨的樣子。(9)同姓:指兄弟。
【譯文】
有棵孤獨棠梨樹,
綠葉茂密又繁盛。
孤身一人在行走,
難道沒有人相依?
不如同宗兄弟親。
路上行人真可嘆,
為何不同他親近?
獨行人沒兄弟,
何不幫他解憂戚?
有棵孤獨棠梨樹,
綠葉蒼翠又茂盛。
孤身一人無依靠。
難道沒有別的人?
不如同姓兄弟親。
路上行人真可嘆,
為何不同他親近?
獨行人無兄無弟,
何不幫他解憂戚?
【讀解】
看來,孤獨感並非現代人才具有的獨特生存感悟。西方哲人 尼采曾宣稱:上帝死了,人類從此成了孤獨無靠的流浪兒。這一 宣言被看作是驚世駭俗之言。那麼,照這個標準來看,從來沒有 上帝保佑的中國人,豈不是早就是孤獨無靠的流浪兒了嗎?
差不多可以這麼說。《杕杜》所表達的,遠不止是一個流浪漢 的具體孤獨感,同時還具有某種形而上的意味,也就是說,它 更是一種深刻的人生喟嘆,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
孤獨並非完全可以按外在形式來判斷。一個人並不一定要處 在顛沛流離的狀態中才會感覺到孤獨無靠;即使身處鬧市,在親 朋好友的包圍之中,也會有孤獨感。真正的孤獨感是心靈的一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